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两岸和平发展"思想,从根本上坚持了我国和平发展战略,丰富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主张,表明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提出了构建两岸和平统一框架的战略性主张,突出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集中体现了我党对台方针政策,极大地丰富了我党解决台湾问题基本方针的内涵,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祖国统一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伟大建党精神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不竭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精神指引。因此,需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明确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任,通过引导学生认知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创设利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环境、完善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保障、提升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能力等措施,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将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特党内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塑造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党内政治文化。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体现着明确的真理观、人民观、信仰观、使命观、斗争观、忠诚观,这些内涵从总体上孕育和发展了信仰型、宗旨型、纯洁型、奋斗型、务实型的党内政治文化。深入探究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塑造作用,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增强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发展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开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1949年“天翻地覆”的大转折时期.以萧乾为代表的众多旅居海外的作家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驱使下回到了祖国,自觉地改造自我、歌颂时代,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生、对文学的无比真诚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应成为当下消费时代的作家们所汲取的重要营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并发展了一系列伟大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是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之源,是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征程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全新政治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性思想。深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从根本立场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至上,突出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和实践主体性;从发展动力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维护人民利益,要求准确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工作重点、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从依靠力量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构建良好党群关系;从价值取向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经济领域的分配公平、推进五位一体的民主成果共享、最终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坚持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在实践中制定了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以其游击战特有的主动性、灵活性等优势,有效地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之下,我军在敌后广大战场上如鸟入林,如鱼得水,使我军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改变了敌强我弱的状态,直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深入阐述了中国梦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独特内涵、主体力量以及实现途径.这种理论能凝聚全党和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为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提供精神动力,树立奋斗目标,勾画中国未来蓝图并指明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要做具体分析,要看其在当时条件下在多大程度上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相通或相容.爱国主义崇尚和尊重祖国利益并不意味着爱国主义不承认乃至抹杀个人利益,爱国主义的现实基础是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的一致.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相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理性升华.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国梦,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保证和践行。  相似文献   

11.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新时期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典范;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时期我军军事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紧紧围绕邓小平对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汝珍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特定历史时期,西方社会已经完成产业革命,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当时的社会内部矛盾重重,正走向崩溃的边缘。李汝珍面对逐渐没落的社会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解放之路,《镜花缘》这部有着深刻社会文化内涵的小说集中体现了李汝珍的精神探索过程。其对个体生存价值和社会出路的追求与探寻,在作品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展现出来:1.唐敖对自我灵魂归宿的探寻;2.寻父主题;3.李汝珍对理想世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河北"三驾马车"之一的谈歌是一个坚定的民族精神的守望者.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生活、生命的况味和意志、愿望,表现了对人民深切地同情、理解和赞扬的情感态度.并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在道德失衡、精神异化的今天张扬我们已经失落的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以求得精神再生,唤起人们对社会共同的根本利益的体认,凝聚起风雨同舟的社会情感.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共产党人的工作原则和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内容来源,也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可缺少的文化语境。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要求以传统文化创新其内涵,创新其形式,重构其语境。"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坚持问题导向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特征。要从古今关系向度、体用关系向度、内外关系向度三个向度上,把握传统文化融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在"三个一致性"理论原则的指导下,最终实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梳理中国“女排精神”的发展历程,对其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路径。研究认为,历经“五连冠”时期、低谷及艰难崛起时期和重铸辉煌三段时期的中国女排,锻造出“播撒精神种子、筑牢精神支撑及赓续精神基因”的“女排精神”发展历程,形成了以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核心且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女排精神”,诠释了其弘扬现代体育精神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文章从两个方面提出“女排精神”的传承路径:挖掘中国女排文化价值,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形成中国女排情感认同,筑牢民族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在过程与结果、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坚持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建立合理的工资机制,确保按劳分配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人民公有产权收益权利;必须完善国民再分配体系,彰显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我军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表现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听党指挥是我军近80年革命建设不变的军魂,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首要问题,是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服务人民是我军近80年革命建设的宗旨,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是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根本途径;英勇善战是我军近80年革命建设的法宝,是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根本目标,是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情怀,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十八大报告始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实现利益提供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人民利益能否顺利实现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认同,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