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辽县白泉中心校金素珍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抓住“情”的渗透点,使情得到深化、贯穿全篇,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所谓渗透点就是课文中饱含爱国之情的关键之处。 1.抓题点,引发爱国情。对以中心思想拟题的课文,着重在抠题眼上下功夫。抠题眼,就是找课题中的中心词,以这个中心词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比如  相似文献   

2.
抓住“行”字进行教学山西刘俊娥,卢淑芬《草地夜行》课题中的“行”字是中心词。全篇围绕“行”字展开情节,揭示中心。因此,教学时,如果抓住“行”字,就能起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教学效果。一、“行”中找人物《草地夜行》主要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  相似文献   

3.
一、独特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孔乙己》是以小伙计“我”作为叙述人的。从表面看,“我”只不过是为了刻画孔乙己形象而预设的一个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鲁迅以“我”为联系全篇的主线,孔乙己的出场、经历、遭遇以及悲惨结局,无不是通过“我”的目睹、追忆写出来的。而从深层次来理解,我们会发现,“我”在文中对表达主题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整篇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是以“我”为主体的故事,在“我”眼中,孔乙己只是一个可笑的叙事对象,孔乙己的故事是“我”灰色生活的一种点缀。在文中,“我”随着小说的演进,逐渐被“掌柜”、“短衣…  相似文献   

4.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长征路上的一个小故事。如何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呢?笔者认为,抓住一个“骗”字,能起到牵一宇而动全篇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似重点在一“风雪”上,但仔细思索全文,贯穿全文的却是一个“火”字。以一“火”贯通全文的教学,能收到“牵一‘火’而动全篇”的好效果。一、小说情节:“火”张“火”弛抓住林教头怒“喝”杀贼主要是为了泄心头的怒“火”,全文情节就可理如  相似文献   

6.
聚焦     
▲“扩限”牵一发 教育动全身 姚延敏在《文汇报》(2001.4.8)撰文认为,在连续3年大扩招之后,高考报名的“扩限”(教育部对报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  相似文献   

7.
【课例】 《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小语第九册)一课中,“举止特别”是“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关键词语。教者紧扣“举止特别”来展开教学:“举止特别”是什么意思?青年“举止特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教学后一个问题时,学生答到了其中的一点“他是聋哑人!”但是不明白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  相似文献   

8.
扣题导读法     
题目被誉为文章的“眼睛”,是因为读者能通过它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领悟文章中心,体会文章感情,即能-窥一斑而知全豹”,教师如能紧扣课题组织教学,往往能“牵一发面动全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9.
1.整体型提问:课文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细小的局部都为着中心而存在,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问局部,从局部问整体,问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  相似文献   

10.
<正>《百合花》(见统编版必修上)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有近6000字。阅读中如果能立足关键要素,深挖细枝末节,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或许能取得“牵一字而动全篇”的艺术效果。一、抓“一个中心”“一个中心”,即一个主旨,也就是本篇小说的主题,或曰主题思想。小说《百合花》讲述的是1946年的中秋,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篇有生命的文章或说话,首先要谋篇,就是要布置好全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然后才逐段造句遣词."以此理念,我们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时,应该也是先要把握住全篇的脉络气势和轻重分寸,而后才是逐段造句遣词.这样的做法既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孩子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从整体切入,局部深入呢?龚自珍在<自春徂秋偶有所感悟>一诗中这样说:"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意思就是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当然,这极小的部分必定也是最为重要最能对全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部分.笔者结合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将其改为"牵一发而动全篇".  相似文献   

12.
特殊“元”是指隐藏于数学问题中或与之相关的特殊数、特殊式、特殊图形、特殊关系等等。这些特殊元对数学解题常常起着牵一发动全身的功效,有意识地挖掘和运用这些特殊元,对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黄光热 《语文知识》2014,(12):80-81
初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不妨在大量感性材料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引领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常识,习得常用的阅读技巧。比如“线索”,这是语文学习必然绕不开的知识点和技能形成点,它关涉思路探寻、内容梳理、写作技巧分析和主题理解等多方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相似文献   

14.
“整体建构下的数学课程主题复习”是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基于整体建构思想,围绕一定的复习主题,“牵一发”而“动”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学生在与多个数学素材的碰撞与交融中,在与多个相关的数学知识的超级链接、思维加工中不断实现所学知识体系的完善、提升数学素养的一种开放性复习教学.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谈到她的教学艺术时曾指出,每教一篇课文都要力求抓住牵—发而动力全身的地方,再从这一点突破开去,使全篇生花。教学《“绿色的办公室”》一文,即可采用“尾部突破,逆反全篇”的方法,艺术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有很多篇幅较长,在教学中费时多且效果不佳。课堂上,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面面俱到、平均用力,不能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如何克服、解决这个难点?我认为找准一篇文章的突破点进行教学设计是关键。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它里面自然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点,分析讲解一篇课文,在其所包含的众多的点中,倘若能找到一个足以牵动全篇的突破点,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这个整体看成是“面”的话,那么,它里面自然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点。教学一篇课文,在其所包含的众多的“点”中,倘能找到一个足以牵动全篇的突破口.教学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反之则如老牛拉破车一样举步维艰。阅读教学的选点好比钻井采油,选好一个突破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深入课文“内核”,起到“落一子而定全局”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抓“片言”还是抓“焦点”,“牵一发”抑或是“落一子”,没有固定的程式,这要因文、因人、因时而异了。现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教学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有时是文章的文眼,有时是文章的一个关键词,有时是文章的一个过渡句,等等,可有时只是文章中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字,这一个字会把全篇的内容贯穿起来。而有时这个字是不经意间发现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牵出来的,这样就有了牵一字而动全篇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但是学习中往往以知识点状态出现,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教师教学效率。“一线多链”教学范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把显性与隐性的知识点以一条情景主线贯穿多个相关的任务链接起来,以“动一发牵全身”的基本思想来组织教学、运作英语课堂以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例好的教学设计,往往因为有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教学就能够牵一发动全身,这正是教师苦心孤诣,踏破铁鞋的追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