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四书五经”在分类目录中的列类沿革,宋代产生雏形:二书——“语孟类”;明代“四书”成型:“四书类”;到清代成了名正的“四书五经”:“四书类”“五经总义类”;当代的《中图法》中,“四书”依然保持:“儒家”——“四书”“孔子”(“五经”已各入其类).应当说,“五经”在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中已列在“六艺略”中,此乃目录学、分类学史上的又一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庐山东南五老峰下有我国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经学家王昶在《天下书院总志序》中尝称其为“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确实在我国书院发展史上有过特别重要的地位,对整个书院制度的建设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皮锡瑞《驳五经异义疏证》是我们理解两汉经学的重要参考著作。陈寿祺以疏解许、郑为目标,详细分梳两人之说,而不强定是非,启发了学者对经师家法的探究,显示出乾嘉学术由重视实事求是向关注经师说经旨趣的转变。皮锡瑞沿袭陈寿祺的方法与主旨,但关注重点则在今、古文家法的不同。他能讲明今古文内部的复杂性,对经师家法的理解更为深入、成熟,与以《公羊》大义解释群经的晚清今文家明显有别。对此两书进行研究,能使我们理解陈、皮二人的学术特点,明晰两人的学术史定位,并增进我们对清代学术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孙文杰 《兰台世界》2016,(13):68-71
清代边疆重臣和瑛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但其最具价值的不是那些经义之作,而是他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与较高学术价值的西域著述:《回疆通志》《三州辑略》《易简斋诗钞》。和瑛西域著述作为乾嘉年间西北舆地学转变期的典型代表,为乾嘉之后西北史地的兴盛作出了诸多成功的表率,更为清代西北舆地之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清代西北史地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堪称清代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作品,总集的编纂也是清代学术风尚所及,《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总集均有著录,从其对总集的定义到各总集的著录,凸现出了批评意见,即批判真赝错杂,批判先自表彰,批判互相标榜,批判略远详近,批判兼收滥采。  相似文献   

6.
御纂诸经是清代康熙晚年敕令大臣纂修的一套官方经学丛书,上承唐修《五经正义》、明修《五经大全》,在当时具有引领学术风气和思想潮流之作用,在官方经学史和经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目前学界对官方经学的研究,多注目于《五经正义》与《五经大全》,罕有论及御纂诸经者。故对御纂诸经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明永乐年间官方纂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9部著作中有7部以元代新安经学著作为底本.新安经学著作因徽州、建安发达的刻书业而广泛流布,为“大全”取材提供了可能;而新安经学的“附录纂疏”体例则是“大全”纂修者取材新安经学的根本原因.新安经学的“纂疏”体例中保存有不少古注疏,这一特点遗传到了诸“大全”之中,对后世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谓:“有清一代学术,可纪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带有时代运动的色彩者,在前半期为‘考证学’;在后半期为‘今文学’;而今文学又实从考证学衍生而来。”(《清代学术概论》)梁氏就清代整体学风而言,谓清学之主流即“考证学”,大抵不错;若细究起来,有清一代的学术风气,则几经嬗变,呈阶段性特点。而此“阶段性特点”,从清代各时期大量汇刻的丛书中可窥见其端绪。因此,清代的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下面拟分段就清代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各时期学风与丛书之特点,略作考述,藉以阐明其学术流变与丛书汇刻之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四书"学是朱熹经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首次提出"四书"之名,并倾其毕生精力来钻研和探究。他将训诂与义理阐释相结合,第一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注合刊,以"四书"来发明道统。在不断完善、修改的过程中,朱熹逐步确立了"四书"学理论体系。《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使"四书"地位升格,取代"五经"成为儒家核心经典。当然,《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还和宋代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陆冰 《历史档案》2022,(1):81-92
乾嘉之际海宁举人周广业出任广德州复初书院山长,留下一部手稿《广德书院试题考生录》.手稿真实地记录了清代地方书院山长的课试日常,包括每月课试生童的基本情况、院课评语以及主持书院课试的工作心得等内容,为深入研究清代地方书院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周氏书院山长的经历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是清代中下层士人治生出路的真切反映.正是...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  相似文献   

12.
明天启年间所编《白鹿洞志》关于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并不完整,除广东陈献章外,实际上江西信州儒士娄谅及其高足夏尚朴亦是明代白鹿洞书院主洞聘而未至者。陈白沙、娄谅及夏尚朴不领书院教席与他们的学术旨趣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五经大全》是明初官方组织编纂的重要经学丛书。该书以宋儒经学传注的影响力为标准,对宋元经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并将其各个分册按照《易》、《书》、《诗》、《春秋》、《礼》的顺序进行排列。这种不同于传统"五经"排序的新编次,反映了明初学者对宋元经说全面总结、区别对待的学术态度,代表了明初经学的特点。清代学者没有认识到《五经大全》的编次意图,甚至依据清人自身的学术标准破坏了该书的原貌,让后世学者在插架、著录、称引、研究该书时产生了同样的偏差,使《五经大全》的真实面貌和学术价值被长期埋没。本文利用文献与实物证据,考辨《五经大全》的原初编次;利用图书馆插架与馆藏目录的编制恢复此书的原貌,既是古籍整理的必要工作,也将有助于对《五经大全》和明代经学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瑾 《大观周刊》2011,(14):281-281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属于私学中基础教育部分。在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中,女性享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私学。明清社会女性享受的最常见的就是富贵家庭聘请塾师到家做馆,对自家女子进行单独的私塾教育。从《牡丹亭》的闺塾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女性受到的私塾教育其过程有一定的模式,教育内容多是《四书》《五经》,其中以《诗经》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渠本翘是近代山西省出现的最杰出的实业家之一,他曾精读《四书》、《五经》;曾经历从秀才到举人,直至进士的科举之路;也是清政府着意栽培的官员和企业家。他却将发展民族经济与民族教育作为了其人生之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和胡适之间有着深厚的学术缘分。本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先后发表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和关于论“墨学”的论著,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中说,他的书,“给我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正如《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作者罗志所指出的:“胡适治学极受此文的影响是无疑的。” 1918年11月,经友人介绍,梁启超和胡适在天津首次相会,相会的机缘不  相似文献   

17.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7):143-148
编纂于清代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对子部典籍的总结和评介中,系统地表现出诸子学思想和价值判断。其诸子学思想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有关,和清代前期学术思潮有关,同时也和乾嘉时期学界的学术理念紧密相连,反映了清代前期学术发展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思潮发展的趋向,对推动清代诸子学的复兴起到积极的推扬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类书衰落探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类书在清代发展到它的鼎盛阶段,到清乾嘉时期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普遍认为与乾嘉朴学兴起的政治原因关系为切。本文拟以乾嘉时期的学术特色为背景,以乾嘉学者所遵循的学术规范和治学方法对类 书的直接作用为视角,对类书衰落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书 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唐代的书院负责校刊书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尚不是教育组织。到了宋代,书院成了讲学的场所,或为公办,或为私办,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 曲阜为推崇孔子而设立的书院,有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称为曲阜的“四大书院”。《曲阜县志》记载:“尼山为至圣诞生之地,洙泗乃至圣设教之区,历朝建有书院,并设世官享祀。”《阙里文献考》曰:“书院本为春秋讲学而设”。这四大书院…  相似文献   

20.
江永是清代一位醇正的儒家学者,其学以矫正宋明理学空疏之弊而溯求于上古典章制度,开创了“皖派”学术的一代新风.然而,江谦托名其祖江永的一部《放生杀生现报录》,既有损于这位粹然儒者的学术形象,也影响了世人对于乾嘉考据学者经术致用的切实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