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水浒传》的狂欢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传》所写的是一群强盗的故事,把《水浒传》故事的意义合理化显然很徒劳。《水浒》的叙事和接受心理可以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进行阐释。《水浒传》中有一些粗俗、荒唐的场面,很多人物行为极为疯狂,充满暴力。作者创造了梁山泊这样一个没有等级制度、人人平等的狂欢化场所。作者还以“亲昵化”的描写,消解了强盗的可怕与威胁,拉近了读者与他们的距离。《水浒传》所体现的狂欢化叙事风格是中国叙事传统中一种历史悠久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2.
程式作为一个准备就绪的结构单元,对演述者快速创编诗行、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吴道尔吉在现场演述胡仁乌力格尔《水浒传》的过程中,依靠着程式化表达,但他并没有视程式为一个僵死的解决方案,而是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自己的情绪状态等因素,通过扩展和压缩等变化,灵活地使用程式,将胡仁乌力格尔《水浒传》创编成为蒙古族民众易于欣赏和接受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文学唱词和音乐的调式、节奏规律都是吸收和借鉴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西藏农业区和牧区的广为流传的山歌、牧歌和强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成的。在说唱的唱腔中,民歌中的三段二句这种程式,正好反映了《格萨尔》曲调的ABC变奏曲式结构,与民歌曲式高度一致,同时,主段重复或变化重复首段,为歌手即兴创作演唱提供了现成的结构模式,艺人或歌手只要根据这程式,填充具体词句就可以完成其创作表演了。  相似文献   

4.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人民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理论",通过分析程式套语、程式结构以及语言修辞的程式等,指出了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格萨尔》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格萨尔艺人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5.
从修辞学角度归纳、分析,《水浒传》中介词避复的形式有两类四种:一类是宏观上的避复,即整部作品交替使用多个同义介词:一类是微观上的避复,分为三种:一种是当句避复,一种是宾语完全相同时运用不同的介词避复,另一种是用介词的零形式避复。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无意于对宗教有所毁誉贬褒,作者只是借助僧道来写人、写故事;《水浒传》体现了我们民族宗教的儒、释、道相融的特点;中国的庙宇供奉的是人而不是神,《水浒传》把普通的渔民、仆役、工匠等说成是天上的星宿,这种宗教观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艺术定位却往往失之准确。《水浒传》是把以主观想象色彩为主导的武侠小说,与写实性很强,反映社会世俗生活、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融合在一起的小说。它虽然不是武侠小说,却保留了许多武侠小说的特点,不同于写实性很强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其艺术形象的典型性也是有局限性的,瑕疵即是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不够,人物性格不够丰满、复杂和深刻,显得单一,呈匾型状态。笔者欲通过探讨《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问题,提高自己鉴赏古典小说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流行于陕西北部的"陕北说书"是说书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一种艺术种类,它之所以能源远流长,与口头程式有着莫大的关系。通过对《故事的歌手》中"程式"的解读,不难发现陕北说书中有很多关于程式化的运用,具体表现为说书中程式词组的运用、说书过程的程式化以及说书中语言修辞的程式化。这些程式化特征不仅能使说书更久远地流传下去,对我们陕北说书的整理与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多次描写英雄落魄时,身无分文以食,他们或得到侠义之士慷慨济之,或自寻他法谋食。不管何种途径解决经济上的窘迫,都离不开金钱。金钱这一意象贯穿全书,值得重视。文章具体探析金钱意象在书中的内涵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境(尤其是上下文语境引起的省略)对语法化历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通过《古本水井传》这一特殊的共时平面探讨“就”的语法化历程。进而分析影响其语法作用演变的因素。特别是分析语境的影响,其中也包括蛄构式语法化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梅葛》和《查姆》是楚雄彝族从古至今口耳相传的史诗。这两部活形态的史诗之所以广为传播、在流传区域彝族群众中家喻户晓,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运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来探讨《梅葛》和《查姆》的口头传统特征,对史诗语词程式中数字程式、人名程式、方位程式的分析和句法程式中平行句法程式、韵律情况的分析,指出《梅葛》和《查姆》中较为典型的程式运用情况,这些程式的运用为史诗吟诵者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也加强了史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侯忠义 《丹东师专学报》2011,(6):104-106,137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4.
15.
胡适在“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运用现代的“文学”理念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从方法论上彻底改变了金圣叹评点学说的影响,突出《水浒传》的叙事艺术和版本价值,梳理出小说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早期长篇小说的成书规律,从而实现了《水浒传》从传统向现代的研究转型,对后来之“水浒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武松的形象塑造栩栩如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武松的伟大与平凡。武松对宋江的依赖到意识的独立,从对招安的向往到对招安的拒绝,反映了其在经历人世沧桑之后的成熟。其英雄气概与痞性的共存恰恰符合了市井细民的阅读期望。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互文性理论,尝试分析《忠臣水浒传》之于《水浒传》的仿作和戏拟。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通过对原作《水浒传》情节的直接引用、转换引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组合拼贴等,与原作发生多重层面的互涉关系;并且通过互文性的叙述手法,超越了原作《水浒传》的主题,使小说文本获得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清章回小说之所以形成自身特有的面貌并成为经典,得益于小说"评"、"改"一体的形成方式,这一现象是评点这一文学批评形式对小说文本的"再生"。在《水浒传》诸多版本中,双峰堂刻本、容与堂刻本、袁无涯刻本和贯华堂刻本的评点者都是在改写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评点,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了《水浒传》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第一次被经典化是明后期至晚清民国时期,第二次被经典化是1919至1978年期间,第三次完成经典化的时期是1979至2011年;并着重论述近百年来《水浒传》经典化过程,也就是后两次经典化时期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0.
宋江是<水浒传>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其性格的核心在于"忠义"二字,作者一方面极力赞颂他的"义",另一方面却又吹捧他的"忠",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完全对立的特性,违背了二律背反定律.宋江这个形象的失败,就在于他完全成了作者思想的传声筒,以致于人物性格的发展前后矛盾,最终缺乏真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