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搜索场景的多元化,移动搜索中跨APP行为逐渐成为近年来信息检索领域关注的话题。现有研究中相关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还较少,文章通过借鉴现有成果,从多维度情境要素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理论模型,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文章主要通过文献调查展开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研究框架。[结果/结论]文章提出了基于情境的移动搜索跨APP行为模型,该模型从搜索行为、搜索平台、用户要素、环境要素四个情境维度描述用户行为,并探讨了基于这一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利用真实用户实验的数据对该理论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说明,讨论了该模型对提升用户移动搜索跨APP体验的应用价值,提出了移动搜索跨APP行为预测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从用户视角研究感知有用与易用性对用户移动视觉搜索行为意向的影响,对于理解用户移动视觉搜索行为、改善与扩展MVS的应用与搜索服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移动搜索行为意向影响的相关研究,构建了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移动视觉搜索的影响的研究模型,并开展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三种移动视觉搜索应用方式的行为意向均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两者的影响作用受到用户自身特征、搜索期望以及系统特征等方面的多重作用,且对两者起作用的前因变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百度在2013年6月初揭晓其视觉搜索功能,预计成为中国首家视觉搜索引擎,用户凭借图片就能进行搜索。尽管谷歌早已提供视觉搜索服务,但百度大幅提高了在线搜索速度,显示出追赶谷歌的决心。据悉,百度视觉搜索基于一种被称为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识别技术,与谷歌照片标签系统采用的技术相同。深度识别技术致力于模仿人脑运作,百度深度识别研究所已经研发出针对光学特点、人脸以及声音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移动视觉搜索能有效地帮助用户从海量的文本、图像和视频等视觉数据中快速找到其感兴趣的信息,对其进行系统研究,能丰富和深化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理论和信息服务思想。[方法/过程]介绍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的应用需求及表现形式,探讨移动视觉搜索研究历程及其在数字图书馆情境中的重要性,并对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的内涵、分类与架构设计等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提出应从移动环境软硬件资源局限性、用户需求多样性、移动用户体验质量、互操作性、协同管理等5方面着手建设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  相似文献   

5.
探索式搜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分析探索式搜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创新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过程] 利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探索式搜索的概念研究、过程研究和理论研究3个方面介绍国内外探索式搜索的研究概况,并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4个维度进行述评,包括探索式搜索影响因素、搜索结果优化以及探索式搜索系统构建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探索式搜索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结果/结论] 在大数据环境下,探索式搜索将沿着多技术融合、跨设备搜索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成为主流;在研究内容上,多技术与跨设备的探索式搜索、探索式搜索的学习机理研究和协同探索式搜索是未来可行的、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热点选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近年来,移动搜索行为成为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用户在移动搜索过程中会发生较多的后续行为,对移动搜索后续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移动搜索意图、挖掘移动搜索行为特征。[方法 /过程]基于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视角,通过一次真实场景下的用户实验,结合用户手机交互日志数据与结构化日志数据,分析用户在移动搜索会话中的后续行为特征。[结果 /结论 ]在移动搜索中,移动搜索引发的后续行为主要包括持续搜索、信息分享、网络购物、通话服务、出行导航,其中以持续搜索、信息分享为主;移动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与不同类型后续行为之间的关联存在差异;在APP使用路径方面,用户在后续行为中的APP使用路径较为复杂,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  相似文献   

7.
刘鲁川  孙凯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134-148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移动搜索已经成为用户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也逐渐成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新热点。文章以此问题为背景,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基于扩展的ECM ISC得到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理论模型,以期概括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微观机理。该模型归纳移动搜索信息系统的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等外生因素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以及期望确认的影响;用户的自我功效等个体特性对其持续使用意图的影响;促成因素等对其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与满意度、用户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等内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移动视觉搜索(MVS)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它的出现改变了知识交互和知识服务的模式。论文主要论述了移动视觉搜索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将移动视觉搜索引入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其产生的影响。鉴于此,论文提出图书馆推广应用移动视觉搜索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吴祐昕  王慧  张楠 《当代传播》2014,(2):108-109,112
通过分析用户视觉注意的特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以及视觉搜索等特点,对用户的移动应用的视觉传播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归纳移动应用界面中的视觉传播原理,并分析如何将其特点与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相结合,使移动应用界面能够达到最好的用户体验和视觉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深度聚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已逐渐转变为以数字图书馆为主体、紧密面向用户需求的多元化知识资源。本文基于OPAC、跨库检索、引证关系和元数据的聚合以及相应的整合工具与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①基于概念及概念关系、基于引证关系和基于科研本体等对馆藏资源进行语义聚合;②探讨馆藏资源聚合服务所需要的语义描述框架和可视化展示机制;③面向资源主题、知识深化演化、学术社群或科研决策来进行馆藏资源深度聚合。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图像文本跨模态检索应用对最大化利用数字文旅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数字文旅领域的图像文本跨模态检索方法面临长文本挑战、数据缺失、内存资源有限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Transformers和MobileNet V3模型的数字文旅图像文本跨模态方法。[方法/过程]首先,提出了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双层多组Transformers模型从标题、正文和评论等文本中学习具有互补性的文本特征;其次,设计了FastR-CNN和MobileNet V3模型学习图像局部细粒度特征;最后,提出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在共享子空间补全缺失数据。构建以图搜文和以文搜图的双向三元损失函数学习模型参数。[结果/结论]在标准数据集Flickr30k、自建数据集CulTour-Sha和有数据缺失的数据集Flickr30k-1与CulTour-Sha-1上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在召回率、内存需求和计算速度等方面优于当前几种先进的跨模态检索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保护敦煌文化遗产,为敦煌壁画提供移动视觉搜索服务,以助用户高效、便捷地获取敦煌壁画丰富知识资源。[方法/过程]构建基于BoW的图像底层特征匹配和基于主题标签的高层语义关联的移动视觉搜索模型,用SIFT提取图像局部特征,K-means生成有K个视觉单词组成的视觉词典,计算图像映射到视觉词典的TF-IDF向量,通过内积计算相似度匹配图像并排序;根据图像主题添加语义标签,提取最匹配图像的标签实现语义关联搜索;最后收集1200张敦煌壁画图片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在视觉单词数为1000时BoW+SIFT的图像搜索耗时163ms,且图像大小在0.5-2.5倍范围的准确率在83.7%以上,可有效搜索主题语义关联图像。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深刻影响了数字时代的舆论研究,其突出表现是计算舆论研究的兴起。本文选择2000-2020年12本代表性SSCI期刊,对200篇国际计算舆论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勾勒舆论研究领域的新变化。研究发现:计算舆论研究在2011年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在题材上以政治议题为中心,聚焦单一事件,侧重舆论内容和表达主体,聚焦“基于社交媒体的社会运动或集体行动舆论”等核心议题;理论概念集中于行动主义和社会运动,反思数字公共领域,重新检验框架、议程设置等经典概念,以及情绪、可供性等新兴概念;研究设计和方法上,动态舆论研究获得与静态研究同等的比重,但聚焦单一国家/社会、以及单一媒介平台的研究仍占多数,文本挖掘是最主要的数据采集与生成方式,不足三成的研究中同时包含小数据,经典统计、文本挖掘与网络分析是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化、跨事件/议题、跨国家/社会、跨时间、跨平台、跨模态、跨方法/数据的计算舆论研究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移动搜索日趋普遍和手机应用(APP)数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用户移动搜索行为与APP交互之间的关联,可以掌握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搜索习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搜索服务。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15天的手机日志挖掘和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移动搜索会话、查询式与APP交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搜索时间、搜索主题与APP类型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在移动搜索会话中,会较多地发生与其他APP的交互,其搜索途径更加丰富,查询式提交过程中的跨应用特征较为明显;大学生使用不同APP以及搜索不同主题信息时,搜索持续时长存在差异;大学生搜索参考类、购物类等信息时会偏向使用垂直类搜索引擎,而使用浏览与搜索类APP和社交类APP时,搜索主题十分广泛;大学生对同一主题类型信息的搜索,搜索时间不同也会影响APP的使用类型。图7。表2。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5.
认为移动搜索用户行为特征与规律的发现,对移动搜索服务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国内某大型学术类网站一批包含300余万条有效记录的日志数据,分析查询串、搜索时间的分布、搜索会话、移动搜索设备终端等我国移动搜索用户行为的基本特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PC搜索相比,移动用户的查询时间分布更均匀,会话更短,使用查询推荐比例更少,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用户搜索更频繁。  相似文献   

16.
国外移动视觉搜索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视觉搜索(MVS)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已成为信息检索领域的前沿课题。目前学界对于MVS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模拟仿真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MVS的出现将影响知识交互和知识服务模式,影响搜索引擎市场份额,并催生新型产业链及产业集群。MVS可分为标准架构、本地化架构和混合架构,涉及描述符处理技术、视觉对象对匹配技术、视觉对象检索流程、视觉对象知识库建设等关键技术。当前主要技术瓶颈有:软硬件资源的匹配问题,视觉查询多样性与MVS服务、应用的自适应问题,MVS搜索性能与用户体验效果的匹配问题,多样化移动视觉服务、应用与异构MVS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图情工作者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支持MVS的信息检索模式,视觉对象知识库建设,MVS系统及视觉资源标准化,MVS应用分析及决策支持,MVS开发、应用及管理人才培养。图3。表1。参考文献69。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搜索技术的飞速发展,关于移动搜索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移动搜索并不只是传统的互联网搜索地简单复制和延伸,它也拥有自己的用户群体和特点,从搜索需求到搜索行为都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有所差异。文章通过对现有信息行为经典模型的回顾和总结,结合移动搜索自身的特点,构建了移动搜索需求及行为模型,利用实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研究和验证。通过网络的方式向目前在读的大学生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7份,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移动搜索需求、移动搜索行为、移动搜索的信息利用行为之间都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情境下产生移动搜索需求的用户在移动搜索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个人因素和搜索环境对移动搜索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移动搜索需求及行为模型进行了整体的验证,并且对模型作了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从搜索情境、搜索策略和行为路径三个方面探究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时的移动搜索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这一垂直类APP上的信息行为特征。[研究设计/方法]招募40名用户作为实验被试,通过结构化日志的方法,获取用户在20天内使用社交媒体APP移动搜索时的行为数据、情境信息等,揭示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进行移动搜索的行为特征。[结论/发现]用户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移动搜索的时长总体较短,搜索地点分布较为集中。在社交媒体使用情境下,用户的移动搜索任务以信息类为主,移动搜索动机的分布较为平均,不同搜索任务、搜索动机、搜索主题间存在不同的关联。社交媒体用户在初始搜索后,会发生继续搜索、分享搜索结果等行为,并伴随着APP交互路径的转移。[创新/价值]聚焦了用户在社交媒体APP上的搜索行为,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搜索行为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终端的日益普及,使得移动应用需求迅猛增长,特别是移动搜索,成为研究的热点.自动问答是一种重要的搜索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搜索方式,问答系统能更好地改善搜索质量,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知识检索服务.综述和分析信息检索以及本体研究现状可以看出,领域本体已经被广泛的引入到信息检索领域,通过领域本体和知网,可以实现查询关键词的语义扩展,从而提供更灵活、丰富的查询功能.而目前人们普遍缺乏急救知识,构造急救知识领域本体并应用到一个实际的移动问答系统之中,并将问答系统应用到移动设备上,增加了人们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当危急事件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及时获取急救知识,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另外,急救知识问答系统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实现,也为知识管理等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接入方式.  相似文献   

20.
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移动搜索已成为用户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以此为背景,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理论分析。基于Bhattacherjee(2008)的扩展ECM-ISC模型,提出并证明了移动搜索用户持续使用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移动搜索信息系统的系统质量、信息质量、服务质量等外生因素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以及期望确认的影响,用户的自我功效等个体特性对其持续使用意图的影响,促成因素等对其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以及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图和行为与满意度、用户使用后的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等内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图4。表1。参考文献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