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审美心理发展对人的智力、情感、创造能力发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审美偏好则是审美心理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之一。儿童绘画是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审美偏好的概念界定、儿童绘画学习及审美发展的相关研究方面,考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和儿童后期各阶段儿童在绘画学习中的审美表现及偏好特点,据此针对各阶段儿童归纳绘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儿童审美感知首先需要教师和家长正确理解什么是审美感知,并利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来增强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美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审美是人的内在需要,审美体验不仅是对事物美也是对行为美的愉快感受,亦是审美主体对自我需要满足时的意义领悟.儿童具备审美体验的生理机能与心理基础,新奇点燃了儿童审美体验的火炬,趣味推进儿童审美体验的绽放.儿童审美体验在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机能中展开并在准备、...  相似文献   

4.
儿童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看,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经历了前审美和审美心理萌芽两个阶段.在遵循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前提下进行的审美教育是建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有效、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体验客观美,培养其主观美,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视觉景观,传播了海量信息,也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环境,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作用。形象、趣味与文化,是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危机。当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增加儿童审美教育模式的弹性。  相似文献   

6.
在学前教育中,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是塑造学前儿童、美化学前儿童自身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画面审美"在田园诗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具象性和多维性、"画面审美想象"的经验性和断裂性、"画面审美情感"的移情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延展儿童"画面审美感知"的广度,拓展儿童"画面审美想象"的宽度,积淀儿童"画面审美情感"的深度,从而让儿童在"画面审美"中,不仅感受到田园诗的画面美,更获得了审美的浸润与熏陶。  相似文献   

8.
审美阅读时儿童对文本的能动反映,是儿童理解文本的一种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儿童感受与领悟,让儿童在文本语言中审美;可以引导儿童品鉴与阐释,让儿童在文本形式中审美;可以引导儿童体验与想象,让儿童在文本情感中审美。这样通过审美阅读,让儿童的审美视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儿童科学审美教育是将科学与美育跨界融合的学前教育活动,是一种注重儿童科学探究思维培养和强调儿童审美体验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研究选取重庆市某幼儿园60名大班(5~6岁)儿童,将儿童随机且均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测查教师审美化教学效果、儿童审美能力和编码课后访谈内容来分析儿童科学审美活动的效果。结果发现:教师审美化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差异,尤其在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环节方面相比传统教学变化较大;儿童审美能力在探究兴趣、探究方法上表现极其显著,在概念认知、联想创造和审美感受的水平上有较大的提高。实验证明,采取多渠道整合园外资源、多样化改进活动形式、多领域融合活动内容来建构儿童科学审美启蒙教育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儿童美育教育,其目的是不断培养和提升儿童审美能力,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美育教育过程中提升想象力,培养儿童对相关事物的表述和加工能力。美育教育是在儿童画画、唱歌和游戏过程中对儿童渗透相关知识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自然性原则,充分发挥儿童主观能动性,还要坚持直观性原则,使儿童更加容易地接受审美现象,不断提高对儿童审美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儿童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包含音乐、舞蹈、美术、造型、文学、建筑等多方面。儿童戏剧正是通过对儿童多感官的刺激,来达到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目的,使人在体验审美快感和精神愉悦的同时,提升审美境界。儿童戏剧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和艺术感染力感染儿童,重在儿童自身的体验,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能深入幼儿的内心,引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净化人的情感和心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前儿童绘画是儿童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的最本真的生命活动,在发展儿童的人格、智力、思维和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特点为理论基础,分别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三个角度对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的目的、类型和示范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教师示范的指导策略。教师应该明确示范目的、运用多种示范、创设宽松的示范环境等对儿童绘画进行指导,更好地发挥示范的作用,以促进儿童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儿童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的理论视野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与会通。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来看,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经历了前审美和审美心理萌芽两个阶段。在遵循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前提下进行的审美教育是建构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有效、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家长和教师应让幼儿体验客观美,培养其主观美,以促进学前儿童审美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幼儿园新课程改革对儿童学前阶段学习明确的要求。文章综合运用儿童音乐教育、美育、发展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展开研究,初步形成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着重考察三个问题:学前儿童审美音乐的类型、学前儿童的音乐审美心理准备和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获得机制。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审美发展是其精神成长的表现.审美需要主体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进入到审美意境中,这已得到有关脑科学、神经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支持.然而当今的审美教育仍以知识灌输化的教育模式为主,强调审美教育的辅德与益智功能,使之沦为仅仅是一种手段性教育,而完全忽略了儿童审美经验的获得与审美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儿童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充发感受和体验自然事物丰富多变的生命运动模式,或有着类主体性结构,符合儿童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的各种艺术作品,"以身体之,以情验之,以思悟之",儿童才能产生丰厚的审美愉悦感,获得健全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依据,针对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问题,文章从为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儿童选择多种形式的审美对象,给予儿童必要的提问和引导,指引儿童习练审美的方法、策略或程序,依托有关审美对象的背景知识和信息以及注重同伴的合作与分享等方面,综合阐述了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审美直觉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和客观的感性形式对艺术创作的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美术教师可通过对身边具体事例的调查研究,帮助儿童深入了解审美直觉的内涵和价值并运用审美直觉引导儿童进行民间美术创作。在审美创作思维方式转变的前提下运用审美直觉探寻儿童民间美术创作的审美和创新路径,能够引领儿童进入形象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育的核心确定为审美教育。审美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在本质上有着相关性和一致性,这种相关性和一致性在儿童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音乐的审美教育和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如何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当前音乐审美教育中制约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等等,本文试从以上角度探究音乐审美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是美化人类自身、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与谋划现实一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三种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把符合儿童生活经验、情感需要,能够培养幼儿美的感受能力的客体都纳入教育内容,并为儿童审美活动创造宽松、优美的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以及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审美素养是儿童基本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英语儿童文学具有丰富审美内涵,其教学是儿童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儿童文学的审美多元化与丰富性,儿童文学作品的独特审美过程决定了英语儿童文学教学在儿童审美素养培养中的独特性。其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措施让学生参与审美实践,唤起审美期待,提升审美境界,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