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新启蒙运动可看作中国传统文化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实践要求。新启蒙运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新启蒙运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中国文化现代化开展的整体进程而言,新启蒙运动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加强了中国文化精神主体性的挺立,并确立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开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重要思想,极大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和会计文化的定义为基础,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文化的影响,分析了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形成的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特征,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范式面临重构的诉求,并引发了关于中国文化走向的激烈争辩,陷入了物质与精神、中学与西学的“两难”选择。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后,带来了哲学思维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范式,并带领中国文化走出“两难”困境。这个文化范式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中国现代文化运行模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式。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也不同于西方文化范式,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范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两者的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融合过程中应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文化因素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制约因素,外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应该兼容并举,但是中国文化教学却是缺失的。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论述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一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英卓 《现代英语》2023,(15):79-82
文章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外译情况,并以中医药文化作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化外译的基本情况,包括外译的背景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中国文化外译面临的问题。最后,就如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了思考,阐述了推广中医药文化的途径和策略,强调了宣传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对中国文化外译的讨论,特别是以中医药文化为例,可以促进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实践。文章提醒人们在外译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并呼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以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矿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论述了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给我们留下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在中外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中国古代矿冶文化的举措,尤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对黄石市矿冶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应将二者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才避免了中国传统文化遭遇断裂的危险,诞生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赋予了中国文化以新的生命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更使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有了正确导向。中国传统文化则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发土壤,赋予其以民族表达形式,促使其话语权得以提升。正确处理和对待二者的关系,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立足中国救亡图存的现实境遇,反思现代新儒家以文化史观解析中国问题的局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文化深层次变迁从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古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相连接,现代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转型,并使之根据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稳健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秉持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1.
先进文化应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具有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毛泽东思想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集中体现。党和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变。毛泽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社会基础之上的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主传统与以其他文化为内容的次传统相结合共同塑造了当今中国的文化,多种文化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产生了当今中国包括自强向上精神、"大一统主义"、中庸精神、科学和平等观念等为内容的文化取向,多种文化取向决定了未来中国的新文化必将是法治背景下的普世和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英语词汇是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国文化作用于英语的结果,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关。中国英语词汇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信息和内容,是中国文化的镜像折射。中国英语词汇对英语词汇本身是一种贡献,它丰富了英语的词汇量,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范围。要充分认识中国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重视教学方法研究和教材编写,提高英语教师和语言决策者对中国英语词汇的认识程度,从而有效地指导与实施中国英语词汇教与学。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历史基础和现状 ,以及现在发展中国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着重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中国企业文化将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的名山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是从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来考察,还是从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采探究。武当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和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伴相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深化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两者内在的同构性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底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纵深发展;决定了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依托,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决定了必须在坚定文化自信和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统一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带来了影响,从而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视,并进一步系统化地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不够宽广。对记谱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关联进行分析和探讨,砂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期以来,欧洲文明面临危机。在德意志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热: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量被译介;中国文化成为德国文学家的创作源泉;老庄学说风行一时;宣传东亚和中国文化的刊物和组织纷纷涌现,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著作。"借东方之智慧,释西方之焦虑",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热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舞蹈文化作为中国艺术文化之一,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简单论述了中国舞蹈的历史发展,并对中国舞蹈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存在侵略和渗透的一面,同时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封闭落后的情况下,也存在对其推动和促进的一面。本文就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促进以及中国普通民众和进步人士对西方文化的积极态度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