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在传统德育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可以补充显性德育的不足。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遵循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应明确育人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交际关系的和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2.
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本从潜在课程的特点出发,剖析了它丰富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4.
潜在课程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复杂性、持久性、感染性等特点,它涉及到学校、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目前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功能缺失严重,需要从环境、制度和人际关系等角度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观念通常并不全是来自学校的正规课程,而是来自潜在课程,潜在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认清和发挥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以及在熏陶、感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利于在整体上实现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潜在课程与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具有德育功能的潜在课程的特点,并对其设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潜在课程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潜在课程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并从潜在课程的视角,探讨了加快高校德育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干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对潜在课程的探讨不断增多,研究逐步深入,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在学生个体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从潜在课程及其构成入手,谈谈潜在课程与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10.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往的德育课程脱离学生生活,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将儿童的整体社会生活纳入课程,为儿童反思、整理自己的生活提供专门的时机与引导。目前课程标准制订和教材编写的改革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潜在课程思想早在20世纪初杜威(J.Dewey)和克伯屈(W.Kilpatrick)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但遗憾的是没有引起人们真正关注。早期进步主义教育家代表杜威提出了与“潜在课程”类似的概念:“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ming),他认为学生从正式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与此学习同时产生的经验,这是情意方面的学习,它有时比正式课程还要重要。杜威的学生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同时学习”的思想,提出“伴随学习”(Concmi tant learning)的概念。他认为“伴随学习”就是学生在正式学习过程中对态度、理想、情感和兴趣的习得,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者主体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为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理论作为新课改的指导理论之一为德育课程改革做出了贡献,同时由于生活德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以及实践操作不当,呈现出德育课程理念和实践上的两难境地。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上的人文主义取向与价值目标虚化;课程内容的经验论转向与知识陷阱以及课程活动的交互多样性与实践形式化。这需要对生活德育理论的学理与德育课程实践重新思考以及整合,通过课程理念的生活化回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继续探索有弹性的真实活动形式,推动德育课程生活化的切实转变。  相似文献   

14.
潜在课程的德育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相对,指的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给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正式课程是向学生传授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并希望他们依此来行动,即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而潜在课程则可以把道德内容的教授和尊重学生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意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潜在课程对于德育效果提高的功能和途径,以及潜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潜在课程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有效地运用潜在课程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需要进行多方的设计、引导.同时要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开发德育潜在课程:当今高校德育新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旨在整合、设计诸多教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利用“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潜在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对学生获得知识,特别是非学术性知识,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潜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一、德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德育课程在我国学校德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几十年来,中小学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与学校管理、各科教学等渠道进行的。而德育课程更是被赋予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崇高地位,凶为德育课程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这门被赋予如此重任的德育课程在20多年的开没时...  相似文献   

19.
20.
楼汉葳 《文教资料》2014,(22):92-93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道德意志,渗透其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情境,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