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道德思维特征以及操作强化对于行为训练的有效性,决定了提出要求乃是儿童道德教育的起点,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道德教育手段。但操作强化之激进行为主义立场的缺陷将有可能导致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或反道德性。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其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儿童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其道德认知的发展、更好地理解具体规则,还在于它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2.
行为规范教育是儿童道德教育的开端,强化因此而成为必要的教育手段。操作强化在塑造行为上的有效性常会导致对其理论立场缺陷的忽视,致使儿童道德教育走向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班杜拉的认知强化理论为强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伴随着解释的强化唤醒并维护了儿童最初的自主意识,促使认知在行为的习得和保持中发挥作用;认知强化理论对社会因素重要性的重视促使道德教育实践的转向,社会实践为认同的产生提供了唯一的现实背景。只有在理解和认同的双重作用下,儿童才能完成对道德规则的内化。  相似文献   

3.
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道德认知判断的路线,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0多年的科学研究,创立了当代德育界最具影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将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有助于我们道德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儿童"三观"及其行为的依据。孙幼军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其作品立足于儿童的成长空间,以儿童文学形式书写故事人物的蜕变,在无形间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叙述方面,通过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的叙事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在行文布局方面,以片段故事和具有指向性的人物行为来指导儿童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在意义方面,强化了儿童道德观,补充了儿童道德教育途径,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参考并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孙幼军的作品以道德为纲,以道德教育为主线,整合故事人物的道德判断、道德认知、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对引导现代儿童提高道德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道德人格的概念与结构要素及大学生道德人格结构的特点,提出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措施: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完成道德知识到道德认知的转化;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尊重引导个体的道德选择权;强化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完成道德人格的构建;改进道德教育体制和方式,从传统说教中挣脱出来.  相似文献   

7.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创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很多国家把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设计学校道德教育的依据。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发展过程。而道德认知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道德判断的发展上。道德判断又可以从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和道德内容两个维度加以…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论证认为,埃米尔·涂尔干首次将实证主义社会学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为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高于个体的现实存在,同样也是个体道德的塑造者,道德起源于社会,并归属于社会,任何脱离社会集体而谈论个体道德的研究都是片面的。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和自主的社会个体,并以此提出学校德育论。涂尔干的社会道德论述为国内现行德育模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的到来不仅给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习惯带来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使当代的道德教育陷入困境之中。为应对风险社会的冲击,我们必须从对风险的理性认知入手,强化风险意识,确立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培养道德主体的道德反思与选择能力,从而走出风险社会道德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具有多种方式和途径。道德社会化的制度性,就是以制度促进道德社会化,就是强化道德伦理的他律手段,以社会法制化促成社会道德化。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工作者树立道德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意识,在于强调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文化的自主意识与培养道德能力,进而实现道德文化与时俱进的动态变革与创新,实现道德文化范式的时代性重构。  相似文献   

11.
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柯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本质上是对美国六十年代社会危机、道德混乱的一种反应。其研究结果不仅对于提高美国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一种普遍性。本文希望通过对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思想的分析能给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状况以启示。一、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思想的前提假设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研究的前提假设就是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真理。皮亚杰的理论代表了当时国际范围内的心理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  相似文献   

12.
柯尔伯格创立的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将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定位在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倡导道德教育实践的科学化,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界独领风骚.对世界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被应用于道德教育层面。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指出惩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帮助培养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之感。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能够引发儿童的道德羞耻感的惩罚才会对儿童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利己——损人、利他——损已往往被被认为有必然联系。根据伦理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与字源学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1.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实质内涵;2.为已利他是道德恒常性的表征。在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应该承认为已利他和纯粹利己的合理性,并根据孩子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有实效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儿童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在儿童道德教育已有的范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个体道德叙事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新范式,体现了对儿童生命价值与实践的尊重,其展开有静态表达和动态生成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儿童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游戏,儿童不断体验外部世界并获得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认知能力的成长使游戏也具有了阶段性。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游戏兴趣更倾向于规则性游戏,被社会道德原则所浸染的游戏规则影响着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成长。教师不仅仅是游戏的旁观者,而且应该引导学生在游戏的道德渗透中逐渐培养道德精神。因此,游戏不仅是儿童的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自主的、实际的道德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缺失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晓虎 《江苏高教》2007,(5):105-106
随着网络在高校的不断扩容与普及,不少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出现了认知模糊、情感淡漠、诚信丧失等道德缺失和人格分裂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求高校注重强化个体网络道德认知、优化网络道德教育资源配置、深化网络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塑造大学生的健康网络道德人格,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柯尔伯格(L.Koblberg,1927~1987)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建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辛勤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道德认知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开创了国外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在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柯尔柏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和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和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两个方面介绍得较多,而对其道德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主要是针对明朝中期"不知而妄行"与"空想而不行"两种不良倾向,以及当时道德实践中先知后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提出的,其用意在于强调道德的实践性。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有两点:一是人人心存善念,即澄清道德意念与纯化道德动机。二是人人践行善行,即以道德认知引导道德实践和以道德实践扩充"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20.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