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4):F0003-F0003
根据GB/T7714《后参考献录规则》制定本刊后参考献录细则,请作按照本细则录投向本刊的稿件。正中引用的献应为正式出版物,标注方法按正中引用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同一处引用多篇献时,将各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多次引用同一作的同一献时,在正中标注首次引用的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录引页码。献作姓在前名在后,外作的名可以缩写,省略缩写点,其中译名可以只录其姓。作不超过3人时,全部列出;超过3人时,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出版地录出版所在地的城市名称,无出版的中献录“出版不详”,外献录“s.n.”,并置于方括号内。具体录格式为: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温家宝同志自担任国务院总理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引用过许多古诗文,充分体现了温家宝同志的丰富学识和深厚底蕴,使温总理在“平民总理”外又有了“儒雅总理”的称号。在此摘录几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运用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可以体现作者严谨求实的科研素养。以T校英语专业近三届的优秀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后参考文献的“权威”度、“广”度、“鲜”度和“精”度四大特点进行统计处理,发现参考文献引用类型集中、质量较低、部分著录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措施促进参考文献的引用逐步走向规范化,以期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本科生的科研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主题揭示写作文,我们可以恰当引用他人写的句子。当然,这并非让你不动脑筋地直接照搬,而是要选择符合你这篇文章情境的经典诗句,让它们为你的文章增添别样的光彩。这种写作方法很常见,也很实用。比如——你想劝别人珍惜粮食,可以引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想赞美春日的柳树,可以引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想描写过年的热闹场景,可以引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相似文献   

5.
《教师》2014,(5):F0002-F0002
关于研读社会学经典的重要性,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曾指出此举可以使自己的“独立发现”准确地定位于“重新发现”,可以更准确地引用经典并使之产生新的效果,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省或重新阐述经典,  相似文献   

6.
引用的艺术     
对于“引用”,很多修辞学家给它下过定义。刘勰在《心雕龙》中说,所谓“引用”,即“明理引乎成词,征义举乎人事”。这一说法即从“引乎成词”和“举乎人事”两个途径来说明“引用”所应达到的两个目的——“明理”和“征义”。王希杰先生在他的《汉语修辞学》一书中也说过:“引用,就是在自己的话语中插入现成话或故事等,以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然而定义仅仅是定义,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引用”这种修辞手法远不是简单地“引”而“用”之,其艺术效果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就会自然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F0002-F0002
根据GB/T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定本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细则,请作者按照本细则著录投向本刊的稿件。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标注方法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多次引用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文献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外文作者的名可以缩写,省略缩写点,其中译名可以只著录其姓。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列出;超过3人时,只列…  相似文献   

8.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F0002-F0002
根据GB/T 77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定本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细则,请作者按照本细则著录投向本刊的稿件。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为正式出版物,标注方法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多次引用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文献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外文作者的名可以缩写,省略缩写点,其中译名可以只著录其姓。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列出;超过3人时,只列…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前进,离不开先人的奋斗与牺牲,科学研究的进步更是在前贤志上的臂膀上取得的。作为教研手段之一的“语文教研论文”的写作,同样离不开借鉴与汲取他人成功的经验。这在科研论文写作中称为“引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高水平的论文均有效地使用了“引用”的方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引用”的解释是:“用别人说过的话(包括书面材料)或做过的事作为根据。”在这个“定义”中,关键要把握的是两点:一是‘引用”是“作为根据”来运用的;二是‘引用”“别人”的话(或书面材料)。这是两个要点,也是两个限…  相似文献   

10.
Excel 2000具有十分强大的计算功能,但未必每一个使用过它的人都能做到得心应手。笔者使用Excel 2000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工作时发现,通过正确引用单元格,可以实现引用单元格中的数据的自动更新,以达到减少错误的目的。下面,我将以下几种“单元格的引用”的方法介绍给同行们。  相似文献   

11.
诗词是不会消亡的,即今旧体诗词其富生命力的名句也有如“种子”,将一代一代地“种在心田”。“我”(刘章)的走入诗界即得益于古诗句的薰陶。相比旧体诗词,新诗缺少“规矩”和“共同审美标准”。继承和发展旧体诗的传统,是发展新诗的一条“康庄大道”。“我”写了四十多年诗,新诗极少被引用,而一些讲究形式和声韵的山水诗句却经常被文友引用,即可为证。当然也要坚持追求诗意为第一原则,不可“因声律伤诗”。  相似文献   

12.
汤琴 《教育论坛》2005,(1):30-30
沙子的最大特点是只能“捧”,而不能“攒”,否则当你双手展开时掌心中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粒沙子了。由此我想到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是否也可以引用沙子的原理有效地映射今非昔比的“新课程教学观”这个“影”呢?反思新课程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阅读,是与本作心灵的对话。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由“风雨凄凄、积郁成病”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心境的变化,在他感觉中,“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阅读确实是与“友人”晤对交谈,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可以自由地选择,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心灵的对话与撞击。  相似文献   

15.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重要的大学排名中,论文引用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在《泰晤士报高教副刊》“全球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平均每位教师论文被引用率”占了20%的权重。在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行”的指标体系中,“在21个学科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研究人员数”也占了20%的权重。不过,对论文引用率被用于大学排名或更为广泛的高等教育评估在世界上尚存有很多的争议,甚至被人斥之为“暴政”。那么,应当如何认识论文引用率指标在大学排名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先来简单地回溯一下大学排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到大量的诗歌意象之外,一类特殊的意象内容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视野,那就是诗歌中引用的较之诗人更早时期的人物或相关事迹。尽管我们在学习“用典”这种表现手法时略有谈到,也基本总结过,说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但是依旧“昏昏”的我还有着更细致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引入诗句的偏偏是他而不是别人”、“引用时有什么讲究”等。  相似文献   

18.
王海芳 《中学生物学》2006,22(11):12-14
生物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贴近生活。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会更有兴趣。因此,教师在为引发学生提问而创造情境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这时,教师可以引用学生身边“常用而不知”的情境,或者是对日常生活具实用价值的实例、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有出入的实例来创设情境,也可以引用易引发学生之间争论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  相似文献   

19.
《内蒙访古》课文前“预习提示”有以下一段话:“预习时要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文中记叙的成份多,议论的成分少……”根据这段话,可以理解编者对本文表达方式的两点基本看法:一是夹叙夹议;二是记叙为主,议论为次。然而,课文后面所编“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又有这么一段话:“全文引用文献资料计十余次。引用的资料虽多但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有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作者这些引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用文献资料来佐证个人见解;一类是用考古资料来实证个人看法。”既然是“引用  相似文献   

20.
佚名 《高中生》2014,(4):50-50
一、引用谚语的技巧 1.用as the sayinggoes来引出谚语,其意为“常言道”“正如有句谚语所说”。它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末.有时也可放在句子中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