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163天的采访做足准备 小时候,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人登上南极大陆开展科学考察的新闻报道,踏上那片地球的头顶和边缘的土地便成为我儿时的梦想. 作为海洋领域的专业报纸,中国海洋报每年都会派记者随“雪龙”船远赴南极报道.近些年,出于南极内陆考察新闻宣传的需要,中国海洋报一直只派男性记者随队深入南极内陆采访.幸运的是,在我第五次申请参加南极考察报道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安排中国海洋报可派记者随船采访,这使得我的南极梦终于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电视之后,都会出现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或非独立性,如文学或文学性的文字进入电视后即成为电视解说词。当我们开始创作电视文字脚本的时候,整体构思的完整性并不单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从画面、解说、音乐、音响等诸多方面进行立体化的考虑,从而综合体现整体构思的完整性。电视解说词正是如此,它是为看而写的,电视画面已经描述清楚的事物就不必赘言重复了。在电视片《中国南极考察队》中,表现南极联欢时,并不是重复地描述画面上的联欢场面:“北京的葡萄酒和南极的万年冰溶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相似文献   

3.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4.
孙麟  谢琴  严冬芳 《新闻前哨》2008,(12):103-104
在现代社会里,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科技、文化、生活,电视媒体无处不在。电视镜头可以深入地震震央、奥运赛场、卫星发射基地、战争最前线;电视记者可以走进故宫与吉庆街、非洲丛林和南极冰川、医院的手术台或法院的审判庭。它告诉你新闻与天气,分辨正义与丑恶。现在,电视媒体却遇到了强劲的对手——电脑与互联网。  相似文献   

5.
7月31日是国际奥委会公布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的日子,这不仅是两个竞选城市:北京与阿拉木图的争夺,也是一场激烈的媒体大战。本文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搜狐网7月31日的特别报道,分析了电视媒体在体育重大事件中的报道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请不要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这是2月9日扬子晚报在“省两会特别报道”版,刊发的一篇短新闻的标题。这个标题好!好在及时提出一个颇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问题。鉴于电视台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愈演愈烈,受众怨声四起,广电总局作出决定,从今年元旦起禁止电视剧中插播广告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13日晚8时,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在"特别报道"节目中配合画面声称:"俄罗斯军队毫无征兆地入侵格鲁吉亚.格总统萨卡什维利遭暗杀身亡".节目持续播出半个小时.事后,电视台称这是一档关于"事件发展可能性的特别报道".  相似文献   

8.
2005年,对出版界具有震撼力的出版物恐怕首推《话说中国》了。该书的第一卷已印刷56400册,2005年5月31日《中央电视台》和《焦点访谈》节目分别对该丛书进行了特别报道和评论。该书的宗旨是将“历史还给人民”,从形式和内容上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在策划模式上标志着我国出版业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版面编排方式和文本叙述方式的独到策划。本文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该书的传播特色,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历史类图书改进策划模式提供借鉴。一、版面编排方式迎合了现代读者的接受习惯(一)大量使用彩色历史图片受电视…  相似文献   

9.
业界资讯     
人民电视与日本放送协会联合推出地震特别报道中文版4月15日起,作为NHK WORLD节目在海外唯一的播放媒体,人民网将会定期播放由NHK WORLD制作的部  相似文献   

10.
《远征南极》电视系列节目之三《红旗插上乔治王岛》在一九八五年度全国电视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特等奖,在一九八五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现在回想起来,《远征南极》所以能得到这样的奖励,除了题材、内容、拍摄等方面的因素外,和我们使片子尽量接近观众的编辑思想也是有关的。去年四月二十五日,我接受了编辑南极片的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电视媒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成为摆在电视媒体人面前的新课题。央视财经频道2016年"聚焦双十一特别报道"在报道选题方面具有新鲜、多元与贴近的特点,在报道的叙事形态和视听元素上有了新的呈现形式,运用了更新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创新了数据新闻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处理,为电视媒体的数据新闻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晓波 《新闻界》2007,(3):83-84
关于电视传播中技术因素与艺术因素孰轻孰重的问题,电视界长期存在着论争。论争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主导派”,另一类是“技术主导派”。要正确地认识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不能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现代艺术的潮流是技术与艺术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11,(6):78-78
近期重大新闻事件频发,电视媒体适时报道,靠权威性和社会责任感再次捕获观众,电视新闻的价值凸现。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收视上升35%;东方卫视推出日本地震特别报道,平均收视0.75%,同时段排名第一。毋庸置疑,重大事件面前,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电视媒体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对电视这一现代科学的奇迹,在今天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关于它的负面效应的声音.世界范围内的反电视思潮正日益成为现代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沃特维尔市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央视迅速调整编播策略,并推出《战疫情特别报道》节目,每日进行直播,为民众带来最新、最权威的疫情相关信息,成为疫情期间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视新闻报道的典型节目.空间叙事理论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电影和纪录片对于空间叙事的研究最多,而电视与其非常接近,具有类同性.文章选择央视《战疫情特别报道...  相似文献   

16.
据《文汇报》报道,由鹭江出版社策划组织6位人文学者赴南极考察写作名为“极地沉思”的活动。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何怀宏,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电视主持人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编辑阿正;他们预计将于12月中旬出发,沿北京—巴黎—圣地亚哥—南极的飞行路线抵达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在南极度过三个月的夏天,约于2001年2月底返回中国。据悉,人文学者上南极,对南极的人文意义进行“沉思”,这在全世界亦尚属首例。 据该次活动策划兼领队阿正介绍,几名作者将于考察结束后向出版社提交一部书稿,且写作方向也已根据每人不同的学术方向作了大致规划,葛剑雄“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生命和文明的起源做出思考”,周国平将在南极这个生命的禁区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何怀宏的思考角度是人和环境这个环境伦理学命题,唐师曾这个战地记者将在炮火与冰雪的反差中看一看自己的生命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七月,高考又成热门话题。而媒体关于高考的报道早已紧锣密鼓,报纸的高考专版、电视上的高考特别报道、广播里的高考热线,网上的“高考窗口”等等,哪怕与高考无关的人,也能从各媒体所设的高考倒计时牌上感受到紧张的气氛。 与以往相比,近两年的高考报道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高考报道的新特点 1、介入期提前 “介入”是一个有计划的主动行为。以往随机性的高考报道是无所谓介入期的,考试期间有了新闻,媒体就加以报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小报、晚报和大报的副刊,为了把徐读者一先后开辟了“特别报道”专栏或专版,发表了不少题材重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和有意义的社会新闻。这些报道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前不久人羊城晚报例登的《骗罢温家宝,又骗朱总理——粮食“满仓”原来是地方官员做的假现场嫩是“特别报道”的位使者。读者对这样的“特别报道”是爱不释手,争相阅读的。这些“特别报道’*十提高报纸声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特别报道’激不敢恭维了。它…  相似文献   

19.
从90年代开始逐渐走红的电视深度报道,到近两年兴起的电视现场直播报道;从电视舆论监督的逐步成熟,到现场直播报道的普遍运用,都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种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视报道的手段和形式;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拓展了电视报道者的思维空间。最近两年,中央电视台多次组织记者跟踪采访报道了一些重大活动,如随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的全程跟踪报道,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全程移动集群报道,以及最近进行的北极科考和澜沧江源头考察的连续报道。这些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电视传输技术所进行的报道,不仅显示了中央电视台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在省(市)委机关报的市场化改革中,一些报纸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值得注意的报道方式——“特别报道”,并把它作为改革的“重头戏”、“排头兵”。本文试图通过对重庆日报“特别报道”的研究,找出“特别报道”的共性,阐述“特别报道”的含义、产生原因、关注对象和它对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