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审美心理;而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系统,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所以,透过词义、词义的演变、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东”,甲骨、金石文字中,其字形都象两端扎起来的口袋。高鸿线《字例》日:“按东,近人徐中玉、丁山均以为橐之初文是也。埠仓有底回囊,无底日橐。字原象两端无底,以绳束之之形。后世借为东西之东,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西”,《说文解字》曰:“鸟在巢上…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那么,它为什么不叫字典而取名《说文解字》呢?原来,古代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形声字、会意字叫做“字”。《说...  相似文献   

3.
《说文》九上:“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笔画。象花纹交互。甲骨金文的“文”字,象一个人的上身画有花纹。《说文》十四下:“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乳是人和鸟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字在表示屋子义的“宀”字下。“子”还兼表读音。“文”是一个象形字,不可分割。“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可分析出“子”、“宀”二字 汉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交错的笔画构成的,所以可以叫“文”。汉朝以前,就是这样称呼文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盅。”直到秦《琅邪刻石》“书同文字”才提到“字”。“文”“字”原本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相似文献   

4.
袁志勇《<教育>探源》一文(载《北京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题前加有“小典故”,文末注明“(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南京师范学院等六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所选录。文章认为:“教育”的象形字是“(?)”。今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发现出入颇大。 关于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相似文献   

5.
米的恩典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说:“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相似文献   

6.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7.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8.
“而”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上说:“而,颊毛也。”它的本义就是面颊上的毛,也就是胡须。这个字很早就被借用作虚词,所以古代文献中作胡须解的“而”字并不多见,以至于一般人不了解它的本义。  相似文献   

9.
“竞”是简化字,繁体字是“竞”,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互相追逐。《说文解字》中说:“竞,逐也。”所以,在开展某些活动时常用到它,如竞赛、竞争、竞走、竞技等。这些词语中的“竞”均表示比赛、争先的意思。“竞”字的意义又可引申为“强劲”,如“南风不竞”,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竟”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音”代表音乐,“儿”代表一个人。“竟”的本意指一个人奏完了乐曲。《说文解字》中说:“乐曲尽为竟。”“竟”的意义又可引申为:1郾泛指一切工作的结束、完毕。如:我们要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2郾表示出乎意…  相似文献   

10.
王红 《文教资料》2007,(1):60-61
“东”字本义自古至今有两种观点:一是许慎为代表的“日木说”,二是现代语言学家提出的“囊橐说”。本文考查文献,从中国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认同《说文》中一说,并认为“东”字本义及其现代汉语中主要引申意义均和“日”有关。  相似文献   

11.
米的恩典     
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相似文献   

12.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13.
漫谈标点     
提起标点符号,不少人会说它是“进口货”,其实不然。汉朝许慎编著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一书中有“、”(音主)字,定义是“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意思是说:在文章中如有可以点读(dòu 逗)的地方,就用“、”字来标点,也就是在可停顿的地方就用“、”来表示,这个“、”字类似现在的逗号。《说文解字》中还有一个字是“√”字(有人称它横折),许慎解释说:“钩识也”。这个“√”字就  相似文献   

14.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15.
足说     
正足,《说文解字》上说:象形字,上面不是口字,是方框,指代大小腿;下面表示踝关节以下的部分,这是它的本意。聪明的后人将它的意义扩大了,因为没必要将下肢的每一部分都造一个字,抽象的意思更可比喻引申,比喻引申是汉字易理的内在生命力。《汉语大字典》上说:足就是脚,就是下肢;还引申为根部、基础、完备、满足、重视、达到等等。不仅如此,汉字含义还可根据人们需要,继续附  相似文献   

16.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 《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 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 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 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  相似文献   

17.
“缓歌慢舞凝絲竹”是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中的一句。这句诗该怎样理解?一些古代诗歌选注本大都以“结合”、“配合”或“紧扣”释“凝”字,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缓歌慢舞与管弦乐配合得很紧。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值得商榷的。且从“凝”字说起。《说文解字》:“冰,水坚也。从(?)从水。凝,俗冰从疑。”可见“凝”本是“冰”的俗字,所以《字林》云:  相似文献   

18.
说“目”是个象形字大家可能觉得不怎么像,但是它确实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这是解释小篆的,“重”指重复的两横,“童子”即“瞳子”,现在说眼球。不论甲骨文还是金文,“目”都是横写的,作平视状,上下眼睑裹着眼球,你能说不像眼睛吗?  相似文献   

19.
在《说文解字》的说解中,“同意”这一术语的含义是:一组字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偏旁,运用大致相同的造字方法,表示同一类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蜀地之人为何自称为“巂”?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徐中舒先生对此虽有论述①,惜语焉不详。今吾侪不揣简陋,抒一管见,以就教于同道及大方之家。 许慎《说文解字》:“巂,周燕也。从佳山,象其冠也,(内口)声。许氏定此为形声字。 按,依“巂”字考定之,字从山,如象燕之冠毛也。从隹,象其首身;从(内口),象其技尾。故知“巂”本为合体象形字,非形声字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巂,燕、(鸟乙),俱象形”。其说至确也。 清段玉裁改训作“巂周,燕也……”。段氏《说文解字注》云:“各本周,上无巂,此浅人不得其句读,删复举之字也’。《尔雅·释鸟》:‘巂周,燕燕、(鸟乙)’。孙炎,郭舍人(璞)皆云一物之名”。故知段氏依《尔雅》改《说文》也。 按:(鸟乙),燕子。《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毛传》;‘燕燕,(鸟乙)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