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名记者的李普曼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新闻传播思想,其对新闻职业规范、新闻自由、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问题和观点的阐发有力地引发了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的研究。直至今日,这些思想对丰富和深化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介绍李普曼在其著作中所表达的新闻思想的基础上,试图厘清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者对其新闻思想的评价与认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体现了学术话语构建中的某种蝴蝶效应,它夸大了李普曼对民主制度的抨击与批判,甚至扭曲了李普曼的真实意图和立场,也影响着当代学者对李普曼新闻思想所做的各种评价。  相似文献   

3.
胡焱 《新闻世界》2013,(6):288-289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论析:真实环境与拟态环境,单数的人与复数的人,快思考与慢思考。  相似文献   

4.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是19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尽管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将他称为传播学家,但是他对"群众"公众"舆论"等传播学领域的许多问题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沃尔特·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对"公众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归纳分析塔尔德和李普曼笔下对公众舆论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语境下理性公众舆论产生的条件,旨在获得理性公众舆论形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常莹 《东南传播》2021,(3):105-107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制.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多元...  相似文献   

6.
刘玲玲 《新闻世界》2011,(1):143-144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问诸于世,该书是李普曼研究舆论问题的传世之作,标志着舆论学的诞生。著作第一次对媒介角色进行分析,提出了固定成见、虚拟环境、公众舆论等概念,它开拓了从各种学科角度去研究舆论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李普曼的舆论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揭示了以想象构建的虚拟世界的存在,人的主观性认识的有限与客观性真实的背离,其思想背后隐藏着精英意识视角的公众舆论观。同时也提出了应该通过信息传播的对称性的加强、个人认知能力地提高、个体自身反思修正功能的构建等策略减少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的误差来确保公众舆论的客观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李普曼三篇关于新闻的重要文章的串连,对李普曼新闻思想的变化脉络进行了梳理。从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视角来看待李普曼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的社会历史的场域中,梁启超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开启了舆论研究的传统,主要从传播者角度出发,着眼于封闭的舆论制造和灌输系统。李普曼回应20世纪初民主遇到现实困境的课题,从公众与脑海中图像的关系的角度去探究舆论,着眼于开放的舆论生成和流通系统。本文从梁启超与李普曼各自论述的文章和著作出发,回到文本起点来论述各自舆论思想的本质,同时试图回到历史的语境中来理解各自舆论思想散发出来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早期杜威与李普曼就公众、民主、媒介等问题进行了论战。两者分歧呈现了现实主义民主观和传统民主观的冲突。这场交锋对当代新闻业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新闻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有着众多的讨论,本文试从李普曼的一些新闻思想中寻找相应的关联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2.
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旦 《新闻记者》2005,(11):68-71
“舆论”这个东西有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触摸不着又无处不在。恰如王安忆《长恨歌》中所描写的,像无声的电波,在上空交叉穿行:像无形的浮云,笼罩着全城,而且会酿就一场是非的雨.是那种纠缠的、绵密细软的、飘飘洒洒霉透每个石库门角落的黄梅雨。美国看来也不例外,否则李普曼也不会说:“一般都认为,存在着一种叫做‘公众舆论’的力量乃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3.
陶丽 《新闻知识》2021,(11):9-12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是传播学学科建立的先驱者,其对新闻、舆论与自由的思考历经时代变迁依然价值斐然.目前国内学界对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舆论,较少关注他的新闻观起点.本文以李普曼的第一本著作《自由与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在个人生命经历和社会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中,分析李普曼新闻观的形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直带着问题读完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这本书的.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人或某个组织此语一出,立刻舆论哗然,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公开道歉云云.看起来,"舆论"这个词似乎已经众所周知,甚至有点不言而喻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闻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有着众多的讨论,本文试从李普曼的一些新闻思想中寻找相应的关联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专业主义。李普曼是从新闻业与民主社会的关系入手来分析新闻业的。在成书于1920年的《自由与新闻》中,李普曼认为只  相似文献   

16.
崔文佳 《新闻世界》2013,(4):245-246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李普曼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利益和舆论根本无法一致,并且公共利益只能由一个特殊的阶级来管理。然而,自媒体时代的生态环境已经与李普曼所处年代大为不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带给公众舆论新的价值与可能。  相似文献   

17.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红 《新闻记者》2006,(2):84-85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一问“舆论”是什么。在李普曼之前和之后.有无数人试图回答“舆论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通常读到的教科书和舆论学书籍中,舆论的定义各不相同。据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曼研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舆论就至少已有60个定义,要求放弃对舆论下定义的呼声日强。尽管舆论的定义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18.
马燕 《青年记者》2020,(8):19-20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将李普曼和杜威的传播思想置于“争论”的框架内,非此即彼的理论选择导致对涉及民主议政、公共舆论的传播现象的解释难免挂一漏万。杜威持有参与式民主的理想,他认为传播技术使人们共享信息并充分交流,重建“共同体”,民主不是精英治国,民众的交流和共识更能推动政治参与和政策制定,从这层意义上说,媒介具有范围广泛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奠基人李普曼先生的《舆论学》出版至今已逾八十年,尽管书中的例证未免显得有些遥远,但书中的那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却丝毫没有被时间所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