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禧北伐是韩亻广乇胄为了恢复中原 ,复兴故宋 ,经充分准备而进行的军事行动 ,其失败原因在于战术不当 ,气候恶劣和吴曦降金等。强加在韩亻广乇胄头上的一些不实之词应予廓清  相似文献   

2.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主战文人,一生以北上抗金、恢复中原为理想。开禧北伐中,陆游赞成宋军北伐抗金,对主持北伐的权臣韩侂胄寄予了厚望,同时他对韩侂胄北伐也心存隐忧。这与陆游对当时的历史形势及韩侂胄与文人之关系的清醒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与开禧北伐李传印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以满腔忠豪之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格调激昂、风格豪放、情致深沉、苍劲悲凉的脍炙人口的名作,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对中华民族积极奋进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对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目的和作者在词中表露的...  相似文献   

4.
紫陌飞尘,望十里、雕鞍绣毂。春未老,已惊台榭,瘦红肥绿。睡雨海棠犹倚醉,舞风杨柳难成曲。问流莺,能说故园无?曾相熟。岩泉上,飞凫浴;巢林下,栖禽宿。恨荼(艹縻)开晚,谩翻红玉。莲社岂堪谈昨梦,兰亭何处寻遗墨?但羁怀、空自倚秋千,无心蹴。这首《满江红》词,是辛弃疾逝世前一年,即宁宗(赵扩)开禧二年(1206)客居临安时所写,是他辞去第二次绍兴知府兼两浙东路安抚使的任命之后的作品。这首至今尚未引起辛词研究者充分注意的佳作,不但词句优美流利,词中还暗寓了作者的经历和心情,它表明  相似文献   

5.
韩侂胄是一位被歪曲了的历史人物,历代史家对他或贬或褒,至今尚无定论。关于韩胃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完全否定,另一种是完全肯定,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带片面性,拙文拟就韩侂胄的评价略抒管见,不妥之处,恳请教正。一、关于庆元党禁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一1201),执政的韩侂胄集团对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集团发起攻击,斥之为“伪学逆党”,五十九人列名党籍。史称庆元党禁。庆元党禁是韩侂胄执政期间的主要政治活动之一,对这一事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韩侂胄及其政治集团的性质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经过对韩侂胄开禧北伐史实的考察,对辛弃疾北伐态度的研究,以及对词作本身和同一时期词作的探究之后,不难发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不是辛弃疾用来警告韩侂胄仓皇用兵之举,而是辛弃疾在声援韩侂胄北伐,为其擂鼓助威之作。  相似文献   

7.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际,郑观应写给盛宣怀的一封密信,内容涉及梁启超的行踪.一般认为这是郑观应政治态度和人格品质的表现,说明他在关键时刻出卖朋友、落井下石.但仔细考察,存疑甚多.这个问题又关系到对郑观应后期政治立场的评价,不得不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太平天国曾爆发一次严重的内讧。它涉及面甚广,自天王以下几乎主要的政治、军事力量都被卷入进去,以杀杨秀清开始,至诛韦昌辉和秦日纲告终。翌年(1857年)又发生石达开率10万精兵出走天京之余波,此即著名的“天京内乱”。值得玩味的是,引起这场内乱的起因,却缘于事前究竟有无所谓杨秀清“逼封万岁”之事。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史学界众说纷纭,结论各异,成为史学研究上的一大悬案。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自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二十三岁南归任江阴签判起,到宁宗(赵扩)开禧三年(丁卯,1207)六十八岁逝世,这四十多年生活中,前后有二十年时间分别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闲居,两次退隐以一段插曲作间隔,那便是他在福建为官的三年(实际上是两年多些)。隐退在上饶带湖十年(从孝宗赵淳熙八年,辛丑,1181冬,到光宗赵惇绍熙二年,辛亥,1191冬)之后,怎么忽然又被起用去福建,史传上没有记载。从对辛弃疾的关系人物的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教育技术界,有一桩历史公案,它绵延30年,至今余波未平,影响犹在;它牵涉了几代教育技术学者,众多名家大腕卷入其中。它就是著名的"学媒关系之争"。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大举进入教育领域,人们热切期盼这个新媒体的出现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引发一场教育变革。但就在此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与技术系主任理查德?克拉克却发出了一个"刺耳"的声音——"媒体永远都不会影响学习"。正是这一声掀开了"学媒关系之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1.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三个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人物曾进行过一场“天人关系”的论争。这场颇为一些现代学者瞩目的论争,过去的史家少有记载。然而看过柳宗元的《天说》、刘禹锡的《天论》以及柳宗元的《答  相似文献   

12.
冯惟敏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散曲大家,在段顾言巡按山东时,他曾被捕至省城。关于这桩公案,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公案发生的主要原因应是段顾言为官不仁,滥用权力,打压冯惟敏言论所致;至于地产与逋赋之说,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在公案的发生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另外,由这个公案和有限的文献史料来看,段顾言为官时政绩不显,不是一个济世忧民的良吏,他与当时的权相严嵩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苏区教育方针问题,是苏区教育史上有重大争议的问题之一。当时的情况是:1933年在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下,由中央宣传部和少共中央局出面,指责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没有明显的确定自己的方针”,“没有把共产主义的教育明显的提出,把我们的教育仅仅限制在反封建迷信的范围”。提出“苏维埃  相似文献   

14.
杜诗何以称“史”?古今说者纷纭,而见解莫衷一是。 “诗史”之称,首见于孟肎《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高逸第三》)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承其说,称“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衷,世号‘诗史’”。至明代胡震亨大抵亦标榜此说,言“以时事入诗,自少陵始。”其意都在称扬杜诗翔实地记录了自己时代政治历史事件。 宋·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说:“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  相似文献   

15.
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关系是当代美国教育史研究中充满争议的话题.当前,关于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关系的研究存在"完全关联论"、"部分关联论"和"毫无关联论"三类观点.三类主张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学界的认识成果,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它们未能从具体的和历史的情境中分析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关系及其变化,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瑕疵、不足.基于史实而非推论,从动态和多样性的角度重新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杜威教育思想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非其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杜威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批评则缘于对运动方向的调整,而非对运动所倡导原则的否定.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关系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变性,而非学界以往所认为的是简单的、单一的和静止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一位农民教育家逝世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他的升沉遭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折射。这就是武训。他活着的时候,满清政府就对他进行褒奖,授予他“义学正”,常穿黄马褂,但他没有接受。新中国成立前,他也不时受赞扬,特别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他赞扬备至,称他是民办举校的“开山祖师”,“是普及教育之先导,和人兴学之表率。”外国人也赞扬过他。早在解放前,孙瑜就筹拍《武训传》,几经周折于1950年摄制完毕,由上海市文化局和华东局宣传部联合审查。从1951年元月起,影片先后在京、津、沪等一些大城市放映,立即引起广大观众,尤其是文化教育界观众的热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两三个月的时间,京、津、沪的一些报刊就发表文章四十多篇,称武训是“千古奇丐”,是“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翻身的一面旗帜”,称电影《武训传》是“被压迫被损害者的奋斗史”。但这种赞扬并没有持续多久。三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接着便有贾霁在当年的《文艺报》四卷一期上发表《不足为训的武训》一文,从整体上否定了《武训传》,接着《文艺报》又发表了其他几位同志的文章。五月廿日,毛泽东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以《人民日报》社  相似文献   

17.
韩愈执著的人生追求和强烈的事功意识,是唐代文苑人物向儒林精神移位的体现,也是辛弃疾向他认同的根本原因。而辛弃疾亦文亦武之才和特殊经历,超越了文人以文学为生命的人生模式,其卓越的战略思想和实践精神,更超越了一般儒林人物。总之,由韩愈形成的中唐文化之变,开启了宋学精神,在此意义上,韩愈应为辛弃疾的文化近源。  相似文献   

18.
叶德钧批评吴梅是发生在两位学术名家之间的一桩陈年旧案,并引起多人回应,在学术的范围内,是非不难判断。1956年,叶德钧遭遇政治迫害,45岁时含冤自杀,英年早逝,除了一些当事人之外,学术界似乎都不知道他的确切死因。最近公布的刘文典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两份检查,透露了叶德钧自杀之谜。对叶德钧的冤死,某些学者不仅不同情他的不幸,反而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则此事就有重提的必要。另外,叶德钧在小说戏曲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但对他晚年身世之落寞,知之者甚少。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对他生平的认识会多一些。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生于南宋初期,正是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代。当他二十二岁渡江南来,即以湔雪圈耻、规复失土为唯一职责。数十年间他曾不断努力而终无成效。直到他吟着“春风不染白髭须"(《鹧鸪天》)的时候,此种矛盾不稍改变。辛弃疾对南宋国策是有意见的,这些意见有时在词作中提出;辛弃疾对国家的感情是深厚诚挚的,这种感情往往在词作中流露。由于辛弃疾与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和感情有相通之处,所以他的词就有了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考辨了发生在百年前的一件公案:负责将敦煌遗书押解到京的押解委员何彦升,在偷盗敦煌遗书之事暴露后,不得不续交敦煌遗书22卷、粘片2本.但在续交前,在22卷写经上伪造了题记10条、杂写3条,并作了以备辨识的勘记22条.文章介绍了这些遗书目前的情况及这些伪题记对敦煌学研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