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北京一法制大报5月15日三版看到一篇题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应提倡》的言论文章。作者写道:“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出自康熙年间,说的是安徽桐城张、叶两家,因宅界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张家驰书京城礼部尚书张英,张英写诗答曰:“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叶两家各让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后人常以此诗句比喻那些宽宏大量、深明大义的人。文章开始叙述得有节有理,可到了主体部分,笔锋突然一转,马上与现实生活中那些“损公肥私者”、“损人利己者”联系起来,指出,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了伪劣商品后,不去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是用“让他一回又何妨”来聊以自慰。“呜呼!中国人的‘谦让’美德在此表露无遗。”文章说来说去最后总结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应提倡,“在是与非之间”要做到“寸土必争”,“得理不让”。  相似文献   

2.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3.
儿子的自闭症,让他变成了微博上的“喜禾他爸”。他用嬉笑表达自己的悲伤,让众多网友“哭了笑”,“笑了哭”。生活给他黑色重创,他却给社带来苦中作乐的明亮。  相似文献   

4.
师奶杀手     
汤姆·汉克斯曾演过一部名叫《The Ladykillers》的电影,剧中他率领一伙盗贼,租了一个黑人老太太的地下室日夜劳作,打算挖一条通往金库的隧道。没想到,老太太成了通向金库之路的最大障碍,要想顺利进入金库,必须扫除这个障碍……这么一部黑色喜剧的名字,被译作——“师奶杀手”!  相似文献   

5.
现场·声音     
曾向一位智者讨教他对好新闻照片的见解,他提到了相当有意思的两个词:现场、声音。“现场”这个词,人们都熟悉和理解,但真正地要让照片传达强烈的“现场感”,决非易事;而把“声音”这个词用在照片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用“现场”和“声音”这两个词,去“检阅”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6.
《传媒观察》2015,(9):64-64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近日在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提出,过去一年,对中国新闻媒体而言.是名副其实的融合元年。他谈到了如何在“深度融合”上下苦功夫,让新型主流媒体做到“形”“神”兼备、“筋”“骨”强健。媒体融合接下来怎么走,他给出了4个判断。  相似文献   

7.
一本“写给大陆同胞的‘家书”.让33岁的台湾青年廖信忠几乎一夜成名。书中记录着台湾30年来诸多“大事件”背景下普通百姓的“小故事”。“我尽量不去评论,很客观地记录。”他说.尽管他成长的30年见证了台湾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尽管他忘不掉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社会如同一只“将破不破”的气球般的怪异。  相似文献   

8.
在陈长捷不光彩的军旅生涯中.天津战役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受。自他1949年1月15日在警备司令部那个阴冷潮湿的地下室被俘.到1959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作为首批特赦战犯.其间整整十年.他都是在北京德胜门外专门关押国民党战犯的“功德林”监狱中度过的。在这里.陈长捷作了彻底的反思.在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开始他是颇不服气的.长时期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中.  相似文献   

9.
我们早就想写写他──写他学步新闻路上的几次碰撞。碰撞之一:安逸与艰辛李居清一入伍,便把当驾驶员当作唯一目标追求着。指导员见他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写了几篇稿,结果团至的“军营之声”很快便给播发了。他成了连队的“小秀才”。指导员怎么也舍不得让他去开车。在当驾驶员与当报道员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拉锯战”。他遇到了军营生活首次入生抉择的碰撞。人说生活像一名老师,她能给人无言的启迪。当李居清一次次地尝到了发表新闻后的喜悦,看到了连队官兵的兴奋与羡慕,他又“铁”了心做一名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团政治处当报道员,…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11.
听《文汇报》一位记者说起他亲历的一次由企业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当他一进门就被塞了一张小纸条,指定提问的内容。他予以拒绝,而“公关人员”却锲而不舍地“攻关”,让他自己挑选提问内容,结果当然还是被拒绝。奇特的遭遇,生动的叙述,让我们这些在家编稿、鲜有光临记者招待会机会的人开了眼界。 记者的职能是什么》无须赘言,对一个基本合格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个老翁接到女婿让他代买“否”的信,到处打听也没有,他戴上老花镜又仔细看后,忽然想到可能是让他买“杏”。于是,他跑到街上买了几斤杏,写了封信,托人捎去。信是一首打油诗:“贤婿来信要买‘否’,急得你翁满街走;买了一筐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有个学生在送给老师枇杷的附信上,把“枇杷”写成“琵琶”。老师见后痛心地说:“‘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只因这个学生“枇杷”、“琵琶”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海淀区,距北京大学校门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风入松”书店。在8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店堂里挤满了爱书的人群。这里不仅书多,而且服务别出心裁,颇有特色。一进门迎面就张贴一张告示,上书:“诸位学人历学多年,各类书籍颇有积累,或自费出书赘于家中,居室不堪重负,今后不必作废纸处理,可来本店代销,以质论价,折扣面议。”这一告示引起了诸多学人的兴趣。店堂里还特设一排凳子欢迎“坐读者”,让他们从容地享受读书之乐。遇上囊中羞涩的青年学生,书店允许他们拿饭菜票购书。“风入松”这么热情周到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缸     
一位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业人士做讲演,他做了一个让人难忘的试验。 “试验开始了。” 他把一个敞口缸放到桌子上。然后,将石块一块块地放进缸里。 石块越堆越高,再也加不上去了,他问:“缸满了吗?” “满了。” 专家从桌下拿出一些砂砾,放进缸里,砂砾滚进大石块的间隙。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面对面”观众,我十分关注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王志是一个智者,他有着智者的外表:睿智的眼睛直视人的心灵;从那厚厚的嘴唇里经常会迸出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有时甚至咄咄逼人;有时,他的面部流露出一丝让人不易察觉的哂笑,让观众在会意一笑中赞叹他的聪明。在央视,崔永元、水均益、白岩松、王志等人的主持各有其风格,王志在这些人中显示了不同于他人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文媒体流传着一句笑话:“恨谁,就怂恿谁去办报,好让他血本无归!”在荷兰却有这样一位浙江籍老乡,自告奋勇地承办了一份华文报纸。自从套上这双“红舞鞋”后,他忙得像一架旋转不息的大风车——  相似文献   

17.
作为《收获》杂志的编审,一位职业文字工作者,他以笔为飞刀,掷向中国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他说,“我们只能自我教育,让孩子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19.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20.
从事民政工作4年多来,他牢记党的宗旨,倾注满腔热情,挥洒辛勤汗水,让全市“低保”、“救灾”、“双拥”、“优抚”、“支军”等工作结出丰硕成果,用真情谱写出一曲曲清正为民的时代壮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扬,被平顶山市委授予“五好”共产党员称号。他,就是舞钢市民政局局长田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