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1月13日,《山西日报》刊发了侯红武先生题为《男无闺蜜女无汉子》的文章.该文严厉批判了“男闺蜜”“女汉子”等新词语,称“(男闺蜜)说白了就是婚外性伴侣”,“女汉子”恶劣鄙俗,并分析此等“恶劣之词”流行的原因是反智化、鄙俗化、动物性由弱变强、伪创造.此文一出,被众多网站转载,引发热议.走在信息传播前沿的新闻人该如何看待、使用新词语,是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赵林云 《传媒》2006,(8):61-62
探索女性报纸的新闻之路 提出女性新闻概念,寻求理论指导到目前为止,《都市女报》是除了《中国妇女报》(周六报)之外唯一的一份女性日报类报纸,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她和全国其他几家女性周报的差别.与《今日女报》、《现代女报》、《新女报》、《当代女报》和刚刚创刊的吉林的《时尚女报》相比,表面上看,仅仅是出版周期的差别,但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她几乎是迥异于这几家同类报纸的办报模式和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作为表象的女汉子 2012年9月,由我导师黄卓越先生举办的2010BLCU gender and media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就女性在电影、电视连续剧、真人秀、动漫产品、网络等媒介中的现状做出了精彩的发言。彼时,“女汉子”一词正好也开始在微博界广泛流行起来。“百度百科”中显示:“女汉子这一词……火起来,是由名模、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是女的但是性格‘纯爷们’的姑娘。  相似文献   

4.
"女汉子"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显示出女性角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互联网时代,以"女汉子"为中心的符号体系的流行,表达特定虚拟社区的亚文化群体对于主流文化的犬儒式抵抗。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女汉子"现象揭示了当前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功能进行重构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5.
郁青 《云南档案》2012,(12):20-22
<正>她,是美国传教士之女,几个月大时就随父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她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度过的;她,与中国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孩童时期一直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都与农民、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当之无愧的"大地之女";她,因撰写了被誉为"中国农民生活史诗"的长篇小说《大地》三部曲以及传教士父母的传记《异邦客》、《战斗的天使》等作品而  相似文献   

6.
我上大学的时候,交过一个女朋友,她是个文学女青年,中国文学她喜欢张爱玲,能找到的张爱玲的书她大概一本没落,通读至少一遍,外国文学中她喜欢《简爱》,那个时代我印象中几乎是个女大学生就喜欢《简爱》,电影《简爱》中  相似文献   

7.
美国《家政》杂志社的一位女编辑今年八十三岁了,她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年纪最大的女编辑,编辑生涯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去年我国《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同志访问美国时曾拜访了这位女编辑,她对金凤同志说,一九七八年,她在八十一岁的高龄,还千里迢迢赴中东地区旅行采访,收集材料给《家政》杂志写稿.据统计,美国新闻界的女编辑、女记者,约占编辑、记者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其中不少是年愈花甲的老太太,还在精力不衰地从事编  相似文献   

8.
2010年春节,江苏淮安市女环卫工扫雪换袜被偷拍,图片被发上网,网友称赞她是"虎年第一天淮安最值得尊敬的人",人民网等主流网络向她齐道"辛苦了"。正月初六,"换袜女环卫工"又上央视《新闻联播》,央视《共同关注》还对此作了3分钟报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14,(7):96-96
新版《神奇四侠》确定阵容,凯特·玛拉将扮演唯一的女主角“隐形女”,她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美剧《纸牌屋》中香艳绝伦又野心勃勃的女记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报》是秋瑾创办的月刊。在报刊中秋瑾写了大量文章,浓缩了她对女界解放独特而超前的见解。她以前瞻性眼光构筑了女界理想境界,在赞同主流话语对压制女性的封建男权势力强烈抨击外,深刻地意识到女性自我惰性是女性解放的阻碍。从《中国女报》选录的诗中可窥视秋瑾爱国思想是直接将男女置于平等地位,而非以国民之母的特殊角色来诠释爱国。  相似文献   

11.
1982年,美国的《迈阿密先驱报》和加拿大的《麦克莱恩杂志》报道了她和她主持的北京晚报《家》专栏,称她为“中国的安·兰德斯”和“亲爱的艾贝”。安·兰德斯是美国著名的女专栏作家,以主持报刊的恋爱及家庭生活专栏而广为人知,许多人写信向她请教时,常以“亲爱的艾贝”开头。在美国,在西方,安·兰德斯是一位名人,在中国,她  相似文献   

12.
1899年冬,上海出现了一张《女报》。《女报》的创办人兼主编是陈撷芬女士,当时才16岁。她是常州人陈范的长女,原籍湖南衡山,所以撷芬取“楚南女子”为其笔名。 陈范曾在上海主办《苏报》,这是我国第一张宣传民主革命的报纸。《女报》是在陈范的帮助下创办  相似文献   

13.
龙应台的这本书,我以为是可以作为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来看的。龙应台是台湾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位女专栏作家。她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在台湾《中国时报》开始撰写她的《野火集》专栏。仅短短的一年,就刮起了一股席卷台湾  相似文献   

14.
抚剑独行游     
寒假,在书房读《独守苍茫》。书中一个司机的话实在见性格。只见“司机从工具箱里甩出一条红牡丹烟,吼道:‘抽!不抽是狗日的!’”虽然,话有些“粗”。 《独守苍茫》是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的一本新闻性游记。这句“粗话”见之于该书的最后一文《天歌难再》。此文说的是范春歌漫游大半个中国后,忽一日害起“思乡病”来。于是,她决定从拉萨启程经格尔木转车往老家赶。车过唐古拉山,几位藏族汉子  相似文献   

15.
怀念子冈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于久病之后,在今年1月9日与世长辞了。熟悉她的同志都感到悲痛与惋惜。因为她毕生的实践充分证明,她是一位优秀的、为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的记者。我是子冈多年的同业,与她几度在一地并肩工作,有过较多的交往。我们都是30年代中期在上海参加工作的。她在生活书店的《妇女生活》任记者,我在《立报》编辑部做练习生。她文才出众,为刊物撰写的《史良访问记》、“鲁迅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23日,是中国著名女记者浦熙修先生逝世33年的冥日。我之所以称她为先生者,是因为我看了《忆浦熙修》和《浦熙修记者生涯寻踪》两本书之后,得出结论:她近乎伟大,在中国新闻史上应有她的一页,她是一位卓越的人民新闻战士。浦熙修(1910——1970),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36年冬,她进  相似文献   

17.
时尚人物     
田原才17岁,就已经有了作家和歌手的双重身份:她既是跳房子乐队的主唱,又是小说《斑马森林》的作者,而她的这本小说处女作还将被译成多种语言全球发行。 《斑马森林》推出后,有人预测,一位“女韩寒”诞生了。 做这个预测的人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在借力打力。“女韩寒”早就有了一大堆,何来“诞生”一说?16岁的金今出了一本《再造地狱之门》,谓之“女韩寒”;德清一女生17岁出版了一部27万字的小说《零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10,(35):24-24
日前,知名女作家池莉之女吕亦池带着她的首部译作《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在上海举办新书发布会。同为“文二代”的叶兆言之女叶子为好友捧场。也来到现场。  相似文献   

19.
陈撷芬担任鼓吹女权、提倡女学的《女报》主编时,只有十六岁。陈撷芬生于一八八三年,湖南衡山人,生长于江苏阳湖(今常州市)所以取笔名为“楚南女子”。父亲陈范赞同康梁主张,一九○○年出资承办《苏报》。陈撷芬耳濡目染,很有志向,她创办《女报》,就是走向社会、立志改革的一次尝试。陈撷芬常以主笔和记者的身份,撰写“论说”、“演论”和新闻报道。她文字优美,观点鲜明,风格泼辣,极受女界欢迎。读者称陈撷芬为“报界奇女子”。她擅长写政论,文章锋芒所指,已不仅是封建夫权,而是“朝廷大官小吏”,不仅要求妇女独立、男  相似文献   

20.
新民晚报有个版面叫《女性世界》,我有幸当上了这个版面的编辑。女同志编“女性世界”,我想有她的长处。却也有她的短处。长处是女同志最了解女同志,短处则是身在其中,有时候会云遮雾障,难识其中真面目。怎样编好《女性世界》,这是我常常放在心上的一件事。到读者中找感觉怎样让读者走进并且关注《女性世界》这个版面?有一次,我去一家针织厂开女工座谈会,问她们希望在版面上看到怎样的文章。她们的工会主席小郝就说:“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