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体诗共有六种:先秦古诗,汉魏六朝古诗,律绝诗(近体诗),古体诗,词,曲。这六种以后,就是新诗了。新诗的格律问题暂且不谈,这里只谈旧诗的格律。  相似文献   

2.
张霆 《西藏教育》2012,(10):24-25
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后,其形式问题一直是诗界和文学界争论的焦点,最突出地就是把新诗和旧诗相比较,以便显示出新诗的“新”的特质,甚至是相比于旧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杨本海同志在《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上写了篇《略谈诗歌的百花齐放与发展道路》,批评我那篇《新诗与旧诗》(载该学报1979年第5期),说是“不利于贯彻‘双百’方针”。拜读之余,经过仔细思考,感到他所说的道理,还不能说服我放弃原来的观点。由于杨文的引发,我又想起了一些有关新诗与旧诗的问题,感到还值得提出来说一说,因而决定写这篇《三说新诗与旧诗》。其中有些部分是与杨文有关连的,因而加了个副标题《兼答杨本海同志》。  相似文献   

4.
“新诗一定会战胜旧诗”,这是一句相当陈旧、相当肯定的口号,同时又是一种相当不肯定的观点.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一定”二字,总是昭示着一种遥远的,不可企盼到的未来.另外,“战胜”二字又过于简单和粗俗,它显示着新诗与旧诗的对立,轻视了我们批判地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贯方针,同时也有背于当今时代文艺“百花齐放”的大方向.新诗能否成胜旧诗,这个问题几乎与“五四”前后的新诗相伴而生.不同时代的不同评论家,对此都曾作出过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回答,但他们大都在肯定与否定的二项选择上纠缠,着眼于对旧诗寿命的预测.柳亚子老先生预测新诗的寿命“最多只有五十年,”而毛泽东则认为旧诗“一万年也打不倒”,谁是谁非,难以评说.所以笔者认为,假使这一提法本身没有错误,那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具体时代的文学发展实际.这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在当今诗坛,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肯定也罢,否定也罢,事实我们总得承认、总得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新诗曾对旧体诗发动猛烈攻击,仿佛写旧体诗就意味保守、落后,甚至是反动,一时间似乎摧陷廓清,旧体诗已无容身之地,欧化好象真要取代民族化了。但是,七十年的实践,旧体诗不但没有被彻底消灭,近来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集大多是旧体,四害被除之后,各地诗词会社如雨后春笋,公开发行的旧体诗词刊物,也有若干种,海外华人表达眷怀祖国的旅思乡情,用的也大多为旧体,甚至原来以新诗成名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新诗的发生与成立有其背后的社会性因素,同时也还是一个历史扩张与自我建构的过程,它在传统/现代、新/旧的二元对立中,排斥其他的诗歌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审美空间.新诗的"新",新在功能的现代转换上,表现在语言、体式上,同时也新在意义和新的美学追求之中,功能的现代转换、诗形(诗体)的变化、阅读程式的不同、新诗对内在主体性的努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新诗创造性想象对旧诗的瓦解.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虽然旧诗退出了正统文坛,但是并没有寿终正寝。旧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潜在的批评标准和审美心理严重制约着新诗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新诗教育,阻碍了新诗的经典化过程,使得新诗的美学特质无法融入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一为了纪念“五四”六十周年,写了篇杂感式的短文《新诗与旧诗》。出乎所料,这篇短文,竟在朋友们中间引起了一些反响。有赞成我的观点的,有半以为然但又半不以为然的,当然不赞成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各抒所见,向我提出了很多看法,并有所争论。我写那篇短文时,本有意有未尽之处,听到这些反响,很受鼓励和启发,更感到还有不少话可说。因此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梁实秋函中所录一组旧诗,对于研究其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即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为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友人梁实秋函中附有一组旧诗,过去一直被忽略。其实解读这些诗作,对于研究一多先生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好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和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白话和自由体为标志的汉语现代诗,同以格律为定制,在文学史上被以“近体诗”指称的中国古典诗歌,究竟有没有文学类型学上的同一性,即两者是不是具备同一种文体性能,这是解决新诗创作继承与借鉴问题的关键。如果现代,白话诗与古代格律诗果真在文学体性上一致,也就是两者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13.
康白情既写新诗也写旧诗,不同于胡适试图彻底驱逐旧诗,这种双线写作能够在康白情的观念和实践中并存,在于他区分了两种文类不同的功能。新诗张扬新精神尽可以形式新,远离旧诗的格式、趣味,而没有新精神的旧诗也尽可以在新诗之外自足地写作和把玩。  相似文献   

14.
新诗和旧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蕴含着不同的魅力。二者曾经在长期的岁月里有着并存和互动竞争的"亲密"关系。当今时代,新诗和旧诗却面临着亲密关系断裂与重建等问题,陷入了一系列困境。新诗和旧诗会走向何方?文章认为至少可以学着保持中国古典文化里对诗的虔诚和信仰,和着时代的节拍谋求诗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5.
陈俊杰 《广西教育》2004,(5B):28-28
教学生学习新诗,是一门艺术。在此,我就如何教初二年级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新诗,来谈谈新诗的三步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是我国现代新诗的诞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这十年中,新诗坛第一大事件是新诗冲破重围而诞生,并出现了新诗史上第一个创作繁荣期。第二大事件应该是新诗人为提高诗艺而兴起的新韵律运动。这两件事,构成了十年新诗史的主要内容框架。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新韵律运动,或者抱轻视态度,或者有意无意取消了它在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或者评价偏颇,离开基本事实而对它草率否定。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新韵律运动的发生背景、过程以及意义作一  相似文献   

17.
这册书着重训练记叙能力,兼及说明、议论的起步,认识文体的一些交叉现象。还学习一些诗歌。 第一至第五单元,安排记叙文(含小说、写景散文),第六单元记叙文、说明文混合编排,第七单元的记叙文、议论文混合编排,第八单元安排诗歌,有新诗、古诗。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较为翔实的材料,从主、客体双重角度对新诗的初期发展给予观照和审视:在客体方面,考察了新诗的时代特质、守旧派的态度以及“五·四”落潮的影响;在主体方面,考察了新诗自身发展存在的局限——散文化倾向、哲理化倾向、缺乏诗性规范。本文认为,正是这主客体双重因素造成新诗发展初期“中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的新诗人,创造了完全解放的新诗体——自由体诗,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诗风。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次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俞平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郭沫若、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一起,积极地投入了新待运动,成为我国新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春水》.他于1922年5月出版的《冬夜》是新诗史上继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之后的第三部新诗集.此后,他于1924年、1925年又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西还》和《忆》.他又是新诗集《雪朝》的八位作者之一.他是新潮社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过该社第一任职员中的书记.他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俞平伯对“五四”文学革命、对现代文学的繁荣、滋长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