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我的老师》这篇记叙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  相似文献   

2.
《老王》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人叙事性散文。大多数教师对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以文本的思想内容为重难点,忽视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教学,而杨绛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构编排上是颇具匠心的,对结构进行教学,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更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而结构教学并无定法,笔者遵循新理念,一改传统结构教学方式,对《老王》的结构做了一个教学设计,即通过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编排《老王》结构,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有深刻的把握,对文章的主旨也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赵玲玲 《广西教育》2013,(26):57-58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母亲》是一篇讲述亲情的文章。文章语言质朴、内容浅显、感情真挚,学生理解起来应该难度不大。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应该如何组织教学?笔者发现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大都是遵循先整体感知,再细处品读,最后进行写作训练的教学思路。这些教学设计的共同之处是前两部分都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本文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4期)上看到了《〈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文,细读之后,我发现颜老师这篇教学设计的是教学评价的缺失。近些年,我作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发现他们的授课中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本文就以颜老师文章为例对教学评价的缺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已成为我教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样本文章。这是一篇中规中矩很有特色的典范记叙文,细读本文不仅可以得到写作的启示,而且可以从中学得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评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要突出这一重点:班老师在这一识字教学片断中,从整体感知入手,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春暖花开”的意思;学  相似文献   

7.
《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 ,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 ,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如果用常规思路教学 ,文章丰富的内涵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他们感受最深的恐怕是文中显而易见的爱幼之情。 2 0 0 2年是我第二次执教本文 ,我以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为主 ,让老师、学生、家长一道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整体感知 ,着重理解责任的含义。首先 ,我让学生用优雅而抒情的语调齐读全文 ,然后提了两个简单的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  相似文献   

8.
王文春 《湖南教育》2002,(20):54-54
巴金的散文《灯》是一篇老教材,2001年新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又有这篇文章。这种背景感很强的文章,难教。为什么呢?不讲背景,学生不懂,显得高深莫测;一讲背景,意思明了,简单而没有滋味。加上学生与作者所写的年代相隔久远,往往无法感受作者写作时的感情,单凭老师讲解,懂是懂了,但缺乏发自内心的体会。实践证明:背景讲多了,学生的感悟范围就狭窄了,学生的理解思路就固定了,文章的情理韵味就全没了。带着这种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巴金的《灯》,我对教材的处理思路就大不一样了。导入新课之前,我完全放弃背景的讲解,也不介…  相似文献   

9.
<正>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研究与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重视学习、探究和积累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的魏巍《我的老师》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谈一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本时如何进行写作训练。一、学会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事例)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选择了七件事情:  相似文献   

10.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也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以对话为主要叙述形式 ,人物形象鲜明 ,很能吸引学生朗读和表演。因此 ,教学本课时 ,我一改传统的串问串答的教学 ,而确定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充分地自读自悟。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读一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 )自读我首先放手让学生主动自读课文 ,自己朗读 ,给足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1 因文激趣 ,让学生喜欢读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课我便导入 :同学们 ,你们喜欢寓言吗 …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的学生写作,往往还存在思路不够清楚,脉络不太分明的问题,这主要与他们观察事物缺乏正确的观察方法有关,在这个单元的课中,其实已经有了两篇很好的习作范:《小虾》和《松鼠》。在数学这两篇课时,可以有意识地抓重点段落指导学生学习课中运用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运用图表,整体呈现语篇,把握文本思路我们进行语篇教学时要重视语言学习的整体性,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感知文本的意义,整体把握文本思路。图表以图表意,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创设情景的作用,让学生整体感知语篇,把握文章思路。如PEP Book8 Unit2 Alet’sread是有关流感的语篇教学。如何运用图表整体呈现文章,让学生把握文本思路呢?首先,我装作很不舒服的样子,引导学生发问:  相似文献   

13.
陈力 《今日教育》2010,(3):62-63
最近拜读了两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的文章,一篇是俞正强老师的《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立序”与“选材”》,还有一篇是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怎么想到的——讲述公开课里新点子的来历》。我对这两篇文章潜心研读、细细咀嚼,不下三遍,从这两位大师的文章里,我读出了他们深邃的眼光、入木三分的剖析、别出心裁的想法、独具匠心的设计等。  相似文献   

14.
<正>余映潮老师到鄂尔多斯东胜区伊克昭中学讲学指导,我有幸听了余老师讲《马说》,收获甚丰。他对《马说》的设计以极有层次感地朗读为线索:一读明白停顿节奏,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二读思考"你眼中的《马说》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学生四字短语谈见解;三读感悟情感变化,在重点指导11个"不"和5个"也"的读法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四读精彩片段,学生在理解层次美、形象美、句式美、情感美的基础上理解  相似文献   

15.
整体感知是新大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如何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呢?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探对。下面以《七根火柴》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设计教法.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教好一篇课文,一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让学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按照“篇-段-句 -词-篇”的程序进行多读训练,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下面以《三峡之秋》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这已是成为普遍的现象。笔者多年从事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对此感触颇多。十二三岁的年龄,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不说来自社会、家庭、老师的压力,仅毕业班本身所造成的竞争氛围,就使学生寝不得安、食不甘味了。怎样培养学生勤奋上进、善于适应环境、勇于面对挑战的优秀品质?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针对这方面进行了专题写作训练。我给学生出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所经历的一次困难》,第二篇是《挫折教育了我》,第三篇是《记一次成功》,第四篇是《我懂得了……》。第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标准》提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浙江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我要一本书》、《燕子过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丰满高大的艺术形象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因此 ,我觉得以此为切入口 ,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 ,不失为教学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好方法。  一、欣赏画面 感知形象美本单元三篇课文图文…  相似文献   

19.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少数长篇对话体议论文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思想和孟子散文的特色。学习的重点不宜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思想和《孟子》的写作特色。将《孟子》单元的教学重心设置于此篇,将此篇的教学思路定位于探究,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侧重整体感知,提出一些有质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八个字》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以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老师关爱学生的感人故事。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根据文章的特点和课改精神的要求,我觉得教学本课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