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是一篇精美的抒情散文 ,其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构思美……美无处不在 ,俯拾皆是。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春》之美 ,使学生的心在美中纯化 ,情在美中升华。语文新课标指出 :欣赏文学作品 ,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春》的语言优美、凝练 ,极富表现力。作者不但遣词造句精当无比 ,字词锤炼技法高明 ,而且善用精妙的比喻、形象生动的拟人、富于节奏的对称和排比、亲切自然的口语……使文章句句放射出美的光芒。可以说 ,作者用语言的艺术呈现出一个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的真切的春天。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引导…  相似文献   

2.
新月派主张诗歌创作的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 ,这种审美观念影响了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从而形成其诗歌音乐美、节制观、情绪化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山西民歌根植于黄土高原,吸吮着母亲黄河的乳汁,沐浴着黄土高原的风情,凝结着几千年厚重的华夏文明和黄土文化底蕴,其原生态的乡土民歌讴歌着对亲人、对家乡、对土地和对生活深厚、挚朴的浓厚情怀,孕育着深厚的自然美、情感美、音乐美、民俗美和意境美的意蕴,律动着人的本体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重视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其结构端庄秀丽,堂堂正正,其笔画顿挫有致,遒劲有力,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语文教师若能细心发现,巧妙设境,审美激趣,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书写美,无疑将为枯燥的写字教学增添几分色彩。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寄予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期望,为此,思想政治课应该实现美起来。一是教师要美。首先,教师思想要美。要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理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次,教师情感要美。要用真情讲思想政治的"故事",用真情打动学生,用真情走入学生、带领学生,从而使学生"信其  相似文献   

6.
廖水文 《师道》2012,(11):24-24
翻阅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一篇篇鲜活的文章字字珠玑。有的情感浓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的饱含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词句华丽“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含蓄隽永“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寻找作者之构思美、词句美、性情美,我想,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定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曾坤 《语文知识》2015,(4):21-22
《诗经·邶风·静女》这首诗清丽可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也曾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在还保留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但是关于诗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人们一直将其理解为女子第二次赠送礼物给男子,如朱熹在《诗集传》里就这样解说:"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刘毓庆、李蹊译注的《诗经全译》对这两句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若把中国封建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生命,那么,宋代文化已是人到中年,明显呈现出生命成熟期的诸多特征.这影响到附着其上的文学思想,也表现出人到中年之后的圆熟、厚重、内倾、尚理等各种成熟型智慧特色.宋人的智慧类型可归纳为内省型智慧,其艺术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内倾观照的倾向,与此相对应,从整体上看,宋人审美趣味的主流追求也呈现出一种中年之后圆润淡朴的成熟色调.简要来说,有老成之美,平淡之美,清空及清旷之美,三者互有联系,又可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终其一生追求余裕美、和谐美和悲剧美,其“和”的审美理想历经了从“非人情”到“则天去私”的转变。这些美学思想在其小说《草枕》和《心》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漱石美学的形成,最初是缘于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滥觞、弘扬日本民族文化的初衷。此外,国外美学和日本文化对漱石美学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当然,夏目漱石的审美观并非完美无缺,反恩其思想,可以发现它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0.
优美的魅力也许是永存的.不管是作为一种美的形态,还是从人的审美需要来看,我们都不难理解它的价值,而且都能体味其个中三味.习惯上,西方人称"优美"为"美,小巧、秀雅":"女性的美";中国古人则唤作"阴柔美"、"隐秀"等.再则,几乎所有近代美学家对优美的特征进行描述时,都有这么一种共同的倾向,那就是优美往往同那些轻盈、和谐、宁静、雅致的景象联系在一起.如,鸟语花香,山明水秀,浮动的行云,待放的花蕾.又如诗中所描写的"杏花春雨江南"、"山作碧玉簪,江作青罗带"、"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静影沉璧,渔歌互答"等等.为此,国内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学》教材、美学专著以及本人过去所写的文章,都认为优美往往体现在  相似文献   

11.
王勤问:《恰到好处》的结构有何特点? 《恰到好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其结构特点是层进式。具体地说: 一、引,即引出含义。文章开头先引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东家之子”的描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解释。正面指出“东家之子”的美恰到好处,反面认为稍多一点或稍少一点就都不美。这样,不仅引出了恰到好处的具体含义,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暗示了做事要恰到好处,为下文议论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选入了大量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这些优秀散文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亮点”和“动情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性质和散文特点,对散文进行“美读、品味、欣赏”三步教学法,注重审美教育、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感知美、品味美、鉴赏美的综合能力。一、美读课文,感受美美读的形成最直接地来源于朗读训练,美读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声传情,通过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急缓,把语言中包含的情、理、意、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汪曾祺独特的语言把握方式,其散文话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摆脱主流语言束缚的审美自觉性,讲究气韵流动的朴实美,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富有多重变化的交响美。这些话语特点统合在汪曾祺散文的话语形式中,显示出其成熟的散文话语组织系统的厚度和张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这一概念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最终它总是落脚于学科上,体现为教师的学科。由于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因而,学科成为教师职业活动的领域,成为教师存在的根据所在,而学科内含的美也成为教师职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别林斯基认为,只有在美的感情下,才能有智慧。学科的美就是一种智慧的美,它是在人类美好感情的土壤里培植起来的,是思维的舞蹈,智慧的体操。学科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科教学蕴含着真、善、美学科教学的使命就是向学生揭示人间的真、善、美,发展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自由创造的意识和…  相似文献   

15.
何谓美与美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界进行探奥解秘的课题。哲人们以自己的智慧,从“哲学的思辨”到“精神分析”“从行为实验”到“形象地描述”为探索这座神秘的殿堂奠下了一个个基石,筑起一个个阶梯。 作为一个历史回顾,对美本质的探索,可以说众说纷纭。在美学的领域里大致可以分为美在“心灵”说的“在心派”;美在“客体”的“在物派”、美在“主客体统一”的“统一“派”、美在于“实践”的“实践美学”这样几种基本的观点。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美的本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美术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立足生活,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立足课堂,在课堂中展示美。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创造美。1.立足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生活中的美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美术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去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鹿鸣》是一首宴饮诗,对于其主题的争论主要存在有美诗和刺诗两种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刺诗之说不可取。从诗的内容、创作角度、以及创作形式3个方面入手,证明了此诗应为美诗,并得出《鹿》诗是西周中后期宣王时作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席勒最重要的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认为它建构了"美是活的形象"的人本主义美学体系,宣扬了一种审美拯救世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也确立了席勒在德国古典美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对象、距离、美三个相关联的概念来重释席勒的美学思想,揭示其美学思想的诸多先见之明和巨大的警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理,进而有感而发实现自由表达。【导写过程】一、观察知美将全班同学带到教室外,观察体育馆前的一排小叶榕。请学生用生物学的知识介绍一下这种树。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总结并引导:这样用生物学的知识介绍多单调啊!今天,我们要仔细地观察一下这种树,还要欣赏它,让它鲜活起来,让它美起来,这叫“观察知美”。请学生观察思考后扩写句子:这是一棵树。小结:我们观察事物首先是用眼睛。用眼睛看,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外形、颜色、大小等。刚才我们的扩写内容不少都是视觉印象。除了可以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典型的美文,它全文仅81字,却营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意境,从美景、美情、美德等诸方面让读者受到美之熏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一、景物之美。文章开篇落笔不凡,作者以“有仙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