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似文献   

2.
养晦堂记(清)曾国藩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相似文献   

3.
菊隐记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虽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草木之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  相似文献   

4.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10):102-102
激发情感、培养理智、训练操作技能,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对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荀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予以高度关注。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述而·雍也·为政·宪问》)荀子则强调“善美相乐”,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乐论·儒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畜德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已无不遇矣——[先秦]《吕氏春秋·必已》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10):11-12
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社会道德的楷模。本文将从君子修己之道、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材施教培养君子等四个方面探究孔子有关君子培养标准和培养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发现式的教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儒家学者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者对于当时教学灌输知识的消极影响与启发思维的积极作用 ,在《学记》上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 :“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 ,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这是指责教师只是注入知识 ,唯重教材的数量与教学进度 ,不管学生能否接受 ,以至其天赋才能 ,亦未能充分地发展与发挥。采取发现式的教学 ,在《学记》中 ,也有确切地阐述 :“君子之教 ,喻也 ;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 ,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 ,以思 ,可思善喻…  相似文献   

8.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輪,其曲中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闡明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增长知識,培养品德。吾尝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相似文献   

10.
言简意赅     
▲高尔基: ▲魏微:眺恶;忧懈怠,“赏心悦目的环境,口J以1里/\‘甘印什旧’肖仄目J洲“廿’一“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则思慎始而敬终。”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惧谗邪,则思正身以言简意赅~~  相似文献   

11.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人们呼唤学生主体的声音越来越大,教师一育堂、满堂灌的落后状况已经有所改观,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学生主体行为也渐趋理性,大家纷纷走出"热闹",冷静反思,开始了新一轮"学生主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学生主体"教育理念历久弥新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已经认识到:①教育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②教育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语句可以窥见.③教师应为引导者,学生应为主体者."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中,"君子之教"的论述就表明了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3.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曾经三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在他那专论教育问题的著名《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段话里,  相似文献   

15.
一、注音愠( ) 罔( )殆,( ) 凋( )二、请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女:知:三、默写有朋自远方来, ?见贤思齐焉三入行,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7.吾日三省吾身:8.是知也:9.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不亦君子乎? · 10.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可以为师矣。————,其不善者而改之。士不可以不弘毅, 。四、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11.其恕乎:五、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相似文献   

16.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曷至哉 ?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 ,不日不月 ,曷其有亻舌 ?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 ,牛羊下括。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望江南  温庭筠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闺 怨  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由于受到古代哲学用形象阐释玄理的习惯影响 ,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就形成了以人物的情感、外貌、神情和行为描写为主的创作传统 ,重在借助于环境营造优美的意境 ,抒发…  相似文献   

17.
书幽芳亭记     
赖黎明 《当代学生》2013,(Z2):38-39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②。  相似文献   

18.
<正>《周易·系辞上》中有:"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白天祐之,吉无不利。"翻译为:因此,君子所依据和遵循的,是《易经》的卦象;所欣赏和玩味的,是各爻的爻辞。因此,君子平时就观察卦象,玩味爻辞;一旦有所行动,就观察爻变,玩味体会占筮的结果。因此,君子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讲的是读《周易》的方法,却三次用到了"玩"字。  相似文献   

19.
道一无隐     
形而上者,非无形之谓。既有形矣!有形而后有形而上。毛形之上,亘古今,通万变,穷天穷地,穷人穷物,皆所未有者也。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无形无下,人所言也。无形无上,显然见之理,而邪说者淫曼以衍之而不知惭,则君子之所深鉴其愚而恶其妄也。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面四则短文,完成练习。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有删节)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