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石壕吏》除外)。本相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展开全面深刻论析。本篇首先论术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认为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社会现实,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诗人对平叛此次战争态度,和表现他热爱祖国、关心民生的伟大思想品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理论界,论及杜甫诗歌常常涉及他的一些近体名篇,而对他的乐府名篇《三吏》、《三别》则较少涉及(《石壕吏》除外)。本文则对这两组诗的思想和艺术展开全面深刻论析。组诗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于: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史乱后唐代社会现实,构成生动历史画卷。艺术上在继承汉魏乐府基础上有所独创,无论在人物的心理刻画,或场景气氛描写方面都有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4.
"三吏三别"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著名作品,也是反映唐代社会现状的现实题材佳作,在诗人杜甫这些诗歌作品中,诗人通过对于战争时期人民生活和官吏到处抓人充军、人民离别苦痛的现实生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百姓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将战争造成的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疾苦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相似文献   

5.
“三灯”是明代三部重要传奇小说集,在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它们起着上承唐传奇、下启《聊斋志异》的重要桥梁作用。将“三灯”作为自为的小系统,剖析其在形象塑造、叙事机制上的承传沿袭及各自特点:艺术虚构意识的充分自觉及人物形象的平民化;意象叙事谋略的成熟运用;叙事语体的韵散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前"三网融合"在校园网规划建设中正在逐步推广应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三网融合"平台,结合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采取整合、优化实验资源的办法,构建新型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研究范式与“五育融合”存在内在关联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教学研究范式的研究主体、研究问题、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五育融合”视角下教学研究范式经历了全面发展教育研究范式、“五育并举”研究范式及“五育融合”研究范式构建时期,但“五育分离”的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目前,教学研究范式将进入“五育融合”研究范式时期,为解决“五育分离”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为此,教学研究范式将从教学研究共同体、教学研究问题、教学研究框架以及教学研究方法等要素方面向“五育融合”研究范式转向,并从这些方面构建“五育融合”教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深化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汽车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宁波工程学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对接汽车产业,积极探索校园、产业园、研发园“三园融合”的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三网融合"试点阶段,"三网融合"对传媒生态位产生潜在影响:一是促进传媒物理生态位变迁,实现各类媒介的"时空趋同";二是革新传媒的营养生态位,改变生态营养单一的状况,丰富传媒的食物链;三是革新传媒的政治生态位,淡化传媒管制的行政色彩,凸显市场力量。这将带来传媒生态危机,诸如版权问题、内容同质化及信息安全等问题。在这种趋势下,再造生产流程、实行制播分离,采取生态位分离、细分、整合、创新等策略是应对传媒生态位变迁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0.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1.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丁启阵先生在<杜甫、严武"睚眦"考辨>一文中引用了大量杜诗来证明杜甫、严武之间发生过"睚眦",然而对于所引杜诗如<哭严仆射归榇>等分析多不够客观,尚需重新解读;且最能说明杜甫、严武之间关系深厚的<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和<诸将五首>其五,丁文却都没有全篇引用并加以解析,难免有隐匿反证之嫌.  相似文献   

13.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相似文献   

15.
杜甫富有儒家传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不仅集中表现在他的忠君恋阙、仁民爱物思想中,也鲜明地反映在他对乱世亲人的关爱与牵挂上.纵观杜甫创作的一千四百余首诗歌,诗人想望家乡、牵挂弟妹、照顾妻子、抚育子女,可谓是万虑丛集,操碎柔肠.解读杜甫诗歌,诗人堪称怀乡恋土的赤子、棠棣相依的贤兄、百结柔肠的良夫、舐犊情深的慈父.杜甫描述人伦亲情的诗歌,十分真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儒家仁爱情怀和宗亲观念.  相似文献   

16.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与长安的关系,在杜甫与特定地域的关系中,是最重要的一个。杜甫在京城诗中展现了长安的文化景观、人文环境。同时,长安京城文化又激发了杜甫的创作激情,提高了诗歌的思想价值,这两者相映相生,使其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杜甫作为盛唐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由于社会、历史和个人等诸多原因,其人生追求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该文从他们所倾慕的人物--谢安和诸葛亮入手,分别对其人生的追求予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两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9.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正是这特定时代的投影和折光。诗人将他的所见所感写进诗中,表现出同情人民、热爱祖国、憎恨黑暗现实的高度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结构、对仗、音韵三个方面,对杜甫律诗中的创作技法作了系统分析,突出了杜律稳中求变的创作特点。结构上看,杜甫不仅擅长谋篇布局,而且善于通过倒装以及词语异置的方式来达到语言陌生化的效果;对仗上看,杜诗采用无情对、流水对、扇面对与当句对等多种对仗技法,灵活严整;音韵上看,杜甫对细节讲究活和严,善于在毫微之处精雕细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