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学在科技意识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理论素质普遍下降,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急需加强,强化科技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动手、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为此,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教材,进行科技意识教育;结合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实验教科研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2.
新一论教育改革重点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实践证明,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而科技教育活动方案的撰写是组织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必经环节,也是必要条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操作程序。那么如何撰写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与广大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3.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现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主体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姜艳春 《辽宁教育》2023,(24):56-59
科技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凌源市朝阳街小学以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为己任,以实现学生的科技梦想为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中小学活动课程的重点是加强科技教育课.1993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正式将活动纳入课程,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工,活动课的重点是开设和加强科技类活动课.如果教育部门的科技“意识”是“空白”的,将影响一代人的科技素质.二、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抓普及.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开展科技教育和活动,既要早期发现科技幼苗,更应当面向全体,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中小学科技教育要分层次、分城乡开展,实施分类指导,但重点要放在抓普及上,则是共同的,特别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普及,这是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三、科技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培养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科技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培养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素质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据一项权威调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外国的差距之一在于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的了解方面,即缺乏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要把培养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作为重点,这才算抓住了科技素质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化学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结合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也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关键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这种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在全国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面向每一名学生,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技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科技意识的培养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相似文献   

8.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课外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做”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我校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从两大方而淡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刘红星 《文教资料》2008,(4):134-135
开展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五年制师范学校历史学科中的科技教育可通过学习科技发展史,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师范生的科技启蒙教育能力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一、将科技教育与德育相整合,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应提倡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结合.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德育中,应当体现科学教育;应把科技活动和培养学生人生观联系起来,训练学生养成观察、思索、分析、质疑、交流、讨论的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展科技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活动要本土化,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科技环境、人文、社会资源条件,防止为创新而创新.一方面要营造一种科学的气氛;另一方面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能在科学上作出成就,为国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将科技教育与德育相整合.培养科学人文精神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应提倡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结合。培养科学素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德育中,应当体现科学教育;应把科技活动和培养学生人生观联系起来,训练学生养成观察、思索、分析、质疑、交流、讨论的习惯,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展科技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活动要本土化,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科技环境、人文、社会资源条件,防止为创新而创新。一方面要营造一种科学的气氛;另一方面是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能在科学上作出成就,为国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让学生“头脑双挥”,是实施“园丁科技教育行动”一项重要内容。下面仅就中师生物学教学中科技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1科技意识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在中师生物学教学中,应结合课本知识讲述相关内容。例如,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理论的产生;科学家成长的事例;生物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等,借以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意识,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又如,在讲述“遗传和变异”一章…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实现课堂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是促进青少年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以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时代。构建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中学生实际有效开展综合科技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百折不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发展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培养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青年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具有开拓性、群众性和战略性,驱动高职教育赢得新发展的教育系统工程.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高水平"双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科技创新培养的关键要素与重要基石,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必由之路,竞赛活动是科技创新精神培养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6.
开展科技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1995年,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科技教育的副局长任组长。领导小组抓协调,抓指导,抓制度,组织全系统科技教育工作者辅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科技教育的领导任组长,区教育局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纳入学校督导评估项目,要求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局的业务科室经常到校检查、指导科技教育工作。每年局都召开科技教育工作总结表彰会,对辅导学生获省市科技竞赛奖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以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把科技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学生通过科技普及活动体验科学魅力,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  相似文献   

19.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一、结合数学史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有为科学和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数学史教育可追溯数学理论和知识的本源,加深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观念,对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班主任应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两个观念、坚持两种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