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未来,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使信任成为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东西。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不仅意味着言行的一致,也意味着善意与诚心,包含着相互之间的责任,还体现着崇高与幸福。敢于托付、敢于承诺、敢于负责、敢于批评的策略可以促进这些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道德教育,必然无法逃离它生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缔结,道德教育总是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紧密相联系的。以数字化生存为主要方式的信息社会,引发了熟悉与陌生的冲突,导致了生存格局的断裂,道德教育处于迷狂之中。迷狂中,既隐伏着危机,又浮现出可能的契机。在“谁的?”与“何以可能?”的拷问中。道德教育在流动中获得了“差异的解放”,在解放的可能中,透射出更高层次上的共生:信任、对话、协作成为其对共生的主要回应。  相似文献   

3.
信任是人道德发展的源泉,它对于道德教育不管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道德教育中的信任缺失严重,表现为社会民众对道德教育缺少信任,教育主体之间也不再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改善道德教育环境,健全学校教育内部信任机制,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道德教育中信任重建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及时做出应对之策,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未来性、生成性、双边性.突出信任这一主题的道德教育包含放心托付、承诺兑现、责任承担、批评反思等基本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可以生成诚意与诚实、关心与自律、责任等最基本的道德,另一方面则可以生成荣誉和高尚等理想道德.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具有双向互动性:生活世界构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背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道德教育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性重构。道德教育应回归真实的而不是理想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生活世界,充斥价值冲突而不是故意掩盖矛盾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沈嘉祺 《中国德育》2007,2(1):95-95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挑战:“不在场”意味着想象中的道德行为,“不真实”意味着分裂的人格。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相对于“当事人情境”来说的,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视阈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体验是富含价值判断的连续的态度体验过程,每一次体验都融汇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瞬间体验到的意义与生命的整体息息相连,而每一次体验的经年积淀,正是道德教育“修身养性”、“体悟慎独”的循序渐进的长期累积过程。因此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价值在于,它成为了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原点,它推动道德教育走向开放,并以体验的最高境界实现着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和目标。布洛赫的希望信仰与尼采的英雄主义未来选择了不同的超越方式,实现了从"善恶之境"到"至善之境"(纯粹之善)的转变;希望的伦理突破了道德理想主义的局限,使理想主义的信仰奠基于人的道德生活实践。确定性的未来不再是此在生活的统治者,而是启示未来理想的道德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论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他作为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二是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信任及培养。对我们的启示包括: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首先是一种能力:教育者培养教育对象道德主体性的能力和教育对象自我道德修养的能力;对学生具有提高自身主体性的要求和能力的信任;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培养决定着未来教师队伍的素质。当前高等院校包含高等师范院校中存在着攀比、自私、浪费、懒惰、说谎等道德缺失问题,而且多数高校班主任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往往只重视学业、能力培养,忽视道德培养。高等师范院校的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注意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挑选良好道德素质的班级学生干部,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德育教育溶于活动、溶于生活。  相似文献   

13.
《论语》对"信"字的记载和阐述体现了孔子"信任"伦理思想,孔子认为信任是基本的交往原则;信任是品德,这些为德育工作者提出了解决道德教育困顿的启示,即开展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刘丙元副教授提出,真诚是道德教育必备的一种品性。只有真诚的道德教育才能促使道德主体和道德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的关系,是受教育者认同进而信任和选择教育所引导的道德生活意义的前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真诚已不仅仅表现在致力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而且表现在对道德教育真正意义的捍卫。道德教育的真诚首先是...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道德教育之所以应该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需要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性的尊重,对学生当下生活的尊重;意味着对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的关注和强调。  相似文献   

16.
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未来性、生成性、双边性,放心托付、承诺兑现、责任承担、批评反思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可以生成诚意与诚实、关心与自律、责任等最基本的道德,另一方面则可以生成荣誉和高尚等的理想道德。  相似文献   

17.
在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要做到热爱学生。热爱学生的表现之一是尊重和信任,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和信任,意味着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意味着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支持他们的决定,意味着放弃权力和优越感,也意味着一种涵养和宽容待人的高尚品德。中学阶段的学生,尤其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克服自己的主观臆断,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要尊重和信任他们。热爱学生的表现之二是当学生遭遇挫折、失败或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一味地埋怨、训斥、责罚,更不能讽刺挖苦。要认真地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制定补救的措施,给他们以勇气,鼓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与道德教育紧密相关。社会文化催生滋养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丰富发展着社会文化。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其文化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尤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社会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更为复杂。本文拟通过分别分析美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迁的四个阶段中各个阶段特有的社会文化对该阶段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深刻影响,从社会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三个维度,观照美国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德育嬗变历程,试图初步揭示美国社会文化与道德教育相依相生的复杂关系。 殖民地时期 (1607— 1776):传统道德教…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普遍都强调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主张构建一个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这说明,人们已经敢于正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  相似文献   

20.
学校道德教育在狭义与广义道德教育观、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道德教育理想与道德教育现实以及其他几方面都由于矛盾或对立的存在,要面对各种冲突,不断地面临着新的选择,学校道德教育将在矛盾或对立、冲突和选择的运动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