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中央红军长征并非是“仓促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34年5、6月临时中央就作出了转移的决定,一直到10月份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才被迫进行了长征。长征的决定并非是仓促作出的,也并非是“没有作必要的准备工作”和“无计划”的盲目行动,而是在长征前就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行动计划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中央红军的长征是“仓促转移”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红军长征的准备,过去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红军长征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准备的,是“仓促转移”。80年代后,有一种观点认为红军长征是有准备的,不能说是“仓促转移”。我认为红军对长征有一定准备,但对它不能估计过高。 一、从思想准备上来看。党中央在广昌战役后对红军突围转移即有所考虑,但主要限于上层核心领导几个人,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处在保卫苏区与突围转移两者犹疑不决的状态之中,没有适时作出转变战略方针的决断。  相似文献   

3.
三军远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军远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情况下,秘密进行的战略转移准备,反映在军事部署上体现为三军分途远征.三支部队分别向东、西、北三面次第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敌人,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4.
略论长征的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在扩充兵源、筹集粮款、充实枪弹、调整军事部署、建立指挥机关等方面,确实作了一定的准备。但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没有在指战员中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在战略转变上犹豫不决,撤退过于仓促,因而这种准备是有缺点和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三军远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情况下,秘密进行的战略转移准备,反映在军事部署上体现为三军分途远征。三支部队分别向东、西、北三面次第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敌人,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6.
苏区研究     
<正>主持人语: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苏区反"围剿"失败后作出的被动回应。长征作为一次战略大转移,中共中央在出发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比如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央派出了红六军团前往江西、湖南、贵州等地探路,开始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井冈山大学陈钢教授的《红六军团突围西征的历史定位》研究了红六军团西征所遭遇到的困难和从中体现出来的红军革命精神。红军长征由红一、二、四方面军组成。长期以来,学术界重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对其他红军长征研究不够。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振平教授的《红  相似文献   

7.
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的严重情况下,党中央及军委开始进行了退出根据地的直接准备工作,1934年8月初,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湘西转移,与二军团会合,作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据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回忆:准备“在华南的湘黔两省交界地区创建一大片新的苏维埃根据地”’‘’,这段回忆与李维汉同志的回忆:“1934年7、8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西洪江建立新的根据地”‘”及栋云同志的回忆:“中央决定不在会同县(当时的洪江底会同县所管辖)建立…  相似文献   

8.
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的严重情况下,党中央及军委开始进行了退出根据地的直接准备工作,1934年8月初,军委命令红六军团退出湘赣根据地,向湘西转移,与二军团会合,作为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据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回忆:准备“在华南舶湘黔两省交界地区创建一太片新的苏维埃根据地”^[1],这段回忆与李维汉同志的回忆:“1934年7、8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  相似文献   

9.
对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对于在“左”倾机会主义战略方针指导下的、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的湘江战役,几乎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以致于对这一红军长征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基本上停留在概括性结论上:即李德等人的错误指导方针所致。为此,本文准备先就中央红军为什么在突破湘江封锁线的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什么中央红军能够突破湘江封锁线这两个问题,做些具体的探讨,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0.
张品成 《红领巾》2006,(11):17-22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决定战略大转移,也就是后来史书里提到的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行动之前,中央决定留下部分同志成立中央分局。他们的任务是牵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中央苏区的革命成果。可是,留下来的部队极其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