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新闻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二是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稿谋私完全背离了新闻的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地在职业道德上进行“自律”和“慎独”。经过整党,广大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编采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在新闻队伍中也还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突出表现在以稿谋私上。  相似文献   

2.
报刊上一则新闻赫然映入我的眼帘,题目是:《俄罗斯无冕之王出卖了灵魂》!报道说:《消息报》对外宣传主编鲍里斯·皮利亚茨京谈到腐败现象时断言:比比皆是。新闻界也不例外。时常会听说某某伊凡诺夫因为一篇报道而得了500或某某斯基得了1000美元,我们对此习以为常,不再有人大惊小怪了。文章还提到:俄罗斯新闻工作者协会起草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多次告诫新闻工作者不准收取外财:“写作和发表广告性新闻是不道德行为”。但是,文  相似文献   

3.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新闻职业道德的显著特点:一是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二是说真话、不说假话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以稿谋私完全背离了新闻的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地在职业道德上进行“自律”和“慎独”。  相似文献   

4.
“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好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对这样的话,想必大家不会陌生。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总结自己的工作,推介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这样讲。尤其是在一些新闻业务刊物中,一些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在介绍自己的经验,或者用自身的新闻实践论证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眼”通常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件中,及时观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有人说它是新闻工作者判别新闻的“特异功能”。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是判断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能不能给受众提供有价值、有阅读性、受欢迎的新闻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新闻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江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深入基层指明了方向。党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到群众中采访,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需要,也是新闻...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为社会服务的,理应“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每当文风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时,总会被时代来匡正。历史上的新乐府运动,延安时期的反对党八股。莫不如此。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也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到群众中去,改变那种跑会议要材料的采访作风。写出群众喜读愿看的好文章。但究竟怎样走、转、改?我谈一...  相似文献   

10.
一十年前已提出新闻要改革,现在有人问:新闻是应该走在其它各项改革的前列呢还是站在一旁扯着嗓门摇旗呐喊,瞪眼看着别人都跑,自个儿在末尾压阵! 问题提得损,但说到底这关系到新闻工作者在改革大潮中的位置。到底是看台上的拉拉队?还是比赛场上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给新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变迁的记录。”也有人形容新闻为历史的秒针,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以真实性、即时性为其生命的新闻,也就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了。既然记录的是变迁,记载的是历史,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自然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是新闻业内很优秀的学习刊物,是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学校。对我们这些喜爱写作的人,也是一本优秀的辅导教材。2005年第11期中,“记者节专题”栏目的郭洪新、祝璐、李蕾等6人的文章,亲切感人,他们热爱新闻事业,坦露心迹,“收拾心情,再次上路”“随时出发”,像出征的战士那样冲锋陷阵,不辱使命,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多么优秀的新闻战士!《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一文,让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危险,看到了他们崇高使命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读《追索新闻的真谛》一文,令人动容。新一代新闻人与新闻前辈在马兰村的情景,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3.
5月12日,中直团工委、中直青联授予勇敢深入抗击“非典”最前沿采访,在报道中做出突出成绩的10名中直新闻单位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直青年五四奖章”。得知这一消息,我们立即约请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记者李士燕、新华社国内部“新华视点”采编室记者黄全权撰写文章,谈他们在一线采访的感受和体会。编发这组文章,我们激动不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们无所畏惧,迎难而上,显示了党的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情怀,谱写了“记者也是真正的战士”的壮美诗篇。他们是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新闻队伍的骄傲,是全国80万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历史将永远铭记:2003年春季,在中国,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有这样一批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记者走向抗击“非典”报道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改革和新闻理论探讨中,有的同志主张,在新闻工作中,应该宣传管宣传,新闻管新闻,两者不要夹杂在一起。有人认为,新闻报道中强加于人的弊病,就是因为强调了宣传。还有人说,让政治家去从事宣传吧,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忠实地报告新闻。现在让我们对这些意见作一点分析。我们反对使用一般宣传的方法和口吻来采写新闻、报道新闻;在一切新闻稿件中,包括新闻评论,要坚决地、切实地消除那种“宣传味”太浓、令人生厌的现象。但是我们同时又认为,  相似文献   

15.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6.
版面要活,要人耐看,就要有好的点子。为此,报社领导和编辑们动了不少脑筋,开办了一批与群众、与实际贴得较紧,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栏目。 3月初,北京日报二版拟开“快腿跑新闻”的现场新闻栏目。领导上看我能跑路,肯吃苦,且年轻,就将任务交给了我,栏目的名称也就定为“徐快腿跑新闻”。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幸运地得到了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当记者,谁不愿意有个显身手的舞台呀!紧  相似文献   

17.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由于新闻媒体广泛的影响力,对新闻真实性就有特殊的要求。也社是说,新闻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以保证报道内容每一细节的绝对真实可靠。由此,有人推说,只要事实确凿,不歪曲捏造,就没有什么。更为甚者,随心所欲,抑或披露“内幕消息”;抑或曝光“逸闻秘史”,耸人听闻的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新闻工作者在行使采访权、报道权、批  相似文献   

19.
在60年代大学毕业之际,按照党的“三个面向”的号召,我选择的第一志愿就是新疆。由中原来到艰苦边远的阿勒泰扎下了根,成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进入80年代,我的一些同学或同事有的调往内地,有的进了大城市,而我仍在阿勒泰草原上奔波着,笔耕着,坚定地沿着党为知识分子指引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江泽民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中指出;“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新闻作品写作的原料、灵感、思想和艺术技巧的无尽源泉。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努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回顾自己20年的新  相似文献   

20.
朱立 《新闻窗》2005,(2):55-55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地市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长期坚持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可是我们总有极少数新闻工作者长期“浮”在上面,只热衷于搞会议报道、材料报道。这不但有悖于新闻“三贴近”原则,而且严重制约了地市党报的报道面。群众对这种“文件味”十足的报纸,读之如同嚼蜡,焉有不反感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