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生命经历。”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缺少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教师缺少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心目中的学生就是一个抽象体,教师把学生学会知识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只注重知识学习的教学怎么能称得上人性化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2.
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美育。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提出人所耳濡目染于艺术,就会"浸润心灵",融美于心灵,使心灵美好起来。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领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育深深地根埴于语文课堂这片广袤精深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3.
无边的心灵     
姚一林 《学子》2013,(1):80
大凡世间事,只要做到坚守与包容,也就接近高尚与卓越了!坚守与包容组成了生命中无边的心灵!人们总是警惕、警觉身边发生的一些与主流道德相违的事,对犯错者总是缺少一颗包容的心,甚至经常做一些"防小失大"的事。教育同样如此!教育中并不缺少对大部分学生的爱,缺少的是对"少数学生"的包容;教育中并不缺少思想,缺少的是坚守,坚守心中的执著。随波逐流使大多数教师失去了坚  相似文献   

4.
王芳 《教师》2013,(15):31-31
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我们时常见到这一现象: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教师的评价语用得最多的是"很好""读得不错""真棒"等。那么"好"在哪里呢?是答案有创意还是声音洪亮呢?这样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显得笼统而空泛,赏识缺少真情。这种没有"灵魂"的课堂评价语,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心灵形不成震撼。因而语文教学中,要追求课堂评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光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应该用真挚纯洁的"师爱"为学生编织并支撑起心灵依靠的保护伞,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关爱与宽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当组织全班学生集体活动时,是一位指挥官;当学生犯错误对其进行开导时,是一位贴心的朋友;当  相似文献   

6.
<正>初为人师时,我们或曾在誓词中说:"以灵魂唤醒灵魂;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心灵慰藉心灵;以智慧启迪智慧。"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灵引智者,是引导学生心智日趋完善的人生导师。古语也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解决心中的诸多疑惑,做孩子的心灵煲汤师,对于"特异学生"尤要如此。为何要称"特异学生"呢?当代"90后"、"95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往往是自我、叛逆、个性、非主流、不独立……他们个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成都举行的"阅读的力量——2013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指出,"忽视阅读的教育越来越容易走进死胡同。缺少必要的阅读,使我们的学校异化为分数竞争的训练场,也使得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活中缺少生命的光彩和幸福。"的确,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教师如果不再有阅读的能力,他传授的知识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流之不  相似文献   

8.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多重对话,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出现学生主体的淡化和文本的缺失,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缺少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重视研读教材,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成功对话,切实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感觉课堂缺少些什么。冷眼审视,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缺少现代的设备与手段,不是缺少先进的思想与理念,缺少的是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的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儿童发展的本质思考,诱发儿童的积极情感。一、平等对话,互相尊重,营造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于漪老师告诉我们:生活的课堂中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这平等的课堂中,教师还要做到善于运用富有鼓动性、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奔放的、新颖的想象。例如,在教学《灰椋鸟》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展示灰椋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看得赏心悦目,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情趣。在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  相似文献   

10.
"心灵对话"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教学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已有认知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中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文本三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心灵对话"的语文课堂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科学课堂常常看到孩子们"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的现象,活跃的气氛往往成为一堂优秀课的标志。课堂中教师几乎是使尽浑身解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鼓鼓的。可是,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科学课,还缺少什么?我以为这样的科学课还缺少学生静静地思考,缺少学生自我内心地独立反省,缺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冷静与顿悟。《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但这并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作文中,语言精美、结构精巧的文章的确不少,而能做到言之有物、让人深刻感受到独特思想魅力的文章并不多见。其实,我们的学生不是缺少思想,而是缺少点燃思想的火把。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社会,从而"耳聪目明";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表达,从而"心灵手勤";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博采众长,从而"见多识广"。  相似文献   

13.
贝内特·塞尔夫说:"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阅读是指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理解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分为深阅读和浅阅读两种,在教学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采用的阅读都是浅阅读.但就像培根所说:"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我们的教材中总是不会缺少一些需要细细品读的作品,这些作品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些作品时,不仅需要教师立足文本、走进文本、重视文本,还需要教师把握适合学生品读的"着力点",从而实现有效品读.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作为光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应该用自己真挚纯洁的"师爱"为学生编织并支撑起心灵依靠的保护伞,给  相似文献   

15.
刘琉 《成才之路》2011,(12):77-77
在教育上,教师和学生相互为水,互为鹅卵。不过,我们只是看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之水让学生日臻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我们的教育、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教学既累人又累心,但教师不缺少快乐,其中一种快乐叫做发现,发现每个孩子的美,做发现美的伯乐。有着这么一个孩子,她叫宋某某,当别人像小燕子一样叽叽  相似文献   

16.
有哲人说:"上天赋予我们一根舌头,却赐给我们两只耳朵,所以我们从别人那儿听到的话,可能比我们说出的话多两倍。"这就告诉我们要多听,而教师与学生沟通中最难的地方就在如何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心灵去倾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在多种大程度上理解和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故倾听使学生感觉到你很尊重他,很重视他的想法,是真心实意关心他,会使其放下思想上的包袱与顾虑,释放出压力与不良情绪;倾听能使你了解  相似文献   

17.
周冬钱 《教师》2014,(16):90-90
正有教育家说:"语文是生动生活的再现,是人类心灵升华的舞台,是活泼的情趣乐园,进入那人类精神的宝库,我们以及学生们都应该乐而忘返。"这本应该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很正常的情形,然而,现在也被应试教育取代了,使得课堂教学缺少诗情画意。其实,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认知。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兴趣,才能在语文学习方面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  相似文献   

18.
幸福在哪里     
正美国学者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中说过:"一个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心中没有太阳,他又怎能将光和热播洒给周围的学生?谁也不能指望一个愁容满面、怨声载道的教师,能教出阳光灿烂、心灵舒展的学生。教师是否幸福,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生命质量。那么,教师的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呢?詹姆斯·爱伦说过:"我们的心境与心态决定着  相似文献   

19.
潘跃青 《考试周刊》2014,(10):73-73
<正>有一句这样的话: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唤醒。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呀。这里把尊重视为第一道阳光,耳朵比作心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能把这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话用好呢?如何让数学的阳光触及学生的心灵呢?一、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要让教材触及学生的心灵首先应从让"学生理解教材"转变为"教材理解学生"。"教材理解学生"就是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呈现形式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使"教材理解学生"还必须让"教师理解教材"。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和完善。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就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我们说,只有"教师理解教材"才能使"教材理解学生"。教师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用好"  相似文献   

20.
倪潜梅 《江苏教育》2014,(13):69-70
<正>作为教师,我们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无数。可遗憾的是,很多学生还是会说:"我希望老师能对我多一点关心。"我认为,这是因为当下的教育过多地关注儿童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儿童心灵对情感关怀的需求。习作是儿童生活与心灵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习作付出真正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