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自由地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以某种表现方式进行自由地言说。本文把网络谣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值得进行社会研究的事实,通过认识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分析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及其特征,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为规避网络谣言泛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有蔓延之势。应对网络谣言,我国刑事立法采取积极预防主义策略,该策略在规制网络谣言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有侵害言论自由等风险。网络谣言刑法规制的限度在于明晰其与言论自由的界限,具体可从“实际恶意”主观不法性、“危险理论”客观不法性、比例原则需罚性三个标准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言论主体的匿名性、载体的复杂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网络信息言论的互动性使网络信息言论自由对传统言论制约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根据限制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公共利益原则、最小限制原则、事后限制原则、明显且即刻的危险原则、特别权衡原则与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确原则提出了网络信息言论自由的若干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4.
正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台的《2013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报告称,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尤其是打击网络谣言对国内舆论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启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到8月31日,短短12天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制造传播谣言"而遭处理。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新快报记者刘虎、薛蛮子等相继被抓或拘留。这使微博上的"大V"们深感不安,部分"公知"相继离开或转入小圈子不再对公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公民权的新闻自由权在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和社会监督权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侵害到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要求对他们的隐私权、名誉权作出一定的限制,容忍非恶意的错误报道,而容忍并非是对错误的放任;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的舆论监督和维护法治的统一与司法裁判的权威要有机结合;新闻言论自由权脱离公民个人权利而广泛社会化后,面对普通公民时,形成巨大的力量反差和利益差异,而这时公民的权利更应当受到加倍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网络谣言是近年以来较为常见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本文通过对"艾滋女"事件发生后网民在搜狐论坛的回帖进行分析,描绘了网民在该谣言不同阶段的态度变化,并提出网民的基本态度具有窥私欲泛滥、泛政治化评论、轻信负面信息、道德标准极端传统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然而,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时,常常会与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相冲突。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价值及其弊端,并提出网络言论自由对隐私权、名誉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详细论述了权衡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的关系。最后,提出规范网络言论自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12,(4):23+22
韩寒与方舟子的论战注定会引发一场网络狂欢。在此之前,他们两人在各自的领域与人辩论均无往不胜。韩寒嬉笑怒骂,戏谑、调侃地打败一切陈腐的观念和人物,方舟子以专业背景和实证精神被人称为科学打假斗士。这一次短兵相接,二人背后的"粉丝"迅速站队,为自己的偶像呐喊助威。实际上,在此之前,两人的拥趸都将韩、方视若代言人与符号。他们似乎是某种不可被质疑的正确  相似文献   

9.
如今,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渠道,而且为人们构建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在这里,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摩擦、碰撞,共同演奏一支交响曲。然而,并非所有的网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都能做到理智、客观,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和自由性使得互联  相似文献   

10.
苏月 《新闻世界》2014,(4):127-128
言论自由是公民享受政治权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一部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更为自由和开放,给人们发表言论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平台,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然而,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性也使其成为负面信息传播的温床,虚假、偏激、暴力、色情、迷信等负面信息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有可能对个人或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网络负面信息的遏制已经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尽早探讨出相关解决措施,使二者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因其即时性和技术的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的强势地位,使得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尺度更加宽泛,网民迎来了"人人平等"、"大众狂欢"的时代.但网络传播的随意性也使得其不可控因素增加,网络传播中道德界限模糊,言论自由和媒介道德的博弈研究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议题."艳照门"事件中明星丑闻照片初期的迅速传播和其后相关部的大力干预,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反思.本文认为,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言论自由才会使网络真正成为造福民主和大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12.
欧阳霞 《青年记者》2012,(24):39-40
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传播的新时代,言论和新闻自由切实走向了每一个公民,公民运用网络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及各种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意见,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民主的同时,也为网络多数人暴政、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网络谣言正在畸变为一种商品,制造和传播谣言推高网页点击率以谋利成为一种蔓延的社会现象。注意力经济为网络谣言商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网络广告联盟为网络谣言货币化提供了交易市场,内容工厂和洋葱新闻在商业模式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网络谣言的商业化。网络谣言的商品化正在败坏或扭曲传播良知。谣言的生意正将我们的生活卷入充满假象、偏见、怨恨、谎言、分裂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漩涡之中。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肉搜索”的两面性和相关立法的不完善,对于“人肉搜索”当不当禁以及如何解决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冲突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作为一种信息搜寻方式的“人肉搜索”,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重要表现。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享有的两项重要权利,缺一不可。“人肉搜索”不应当被禁,而应当进一步规范化,并通过行业监管、道德引导和法律规制等多方措施,寻求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平衡保护,建立更为理性、合理、规范的网络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5.
孟威 《网络传播》2006,(10):14-15
最近,“小孩订死在棺材”、“太阳辐射手机”以及广东“高州事件”等多起谣言风行网上,掀起虚拟世界的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最后事实澄清后,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造谣者进行了治安处罚。事件似乎平息了,但回顾这些“事件”从蚂蚁变大象的前前后后,网络谣言的危害却足以引起媒体、管理者、网民和更多人的进一步深思。  相似文献   

16.
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江  蔡洁 《网络传播》2007,(3):20-22
网络时代是一个数字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取得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促进社会进步、保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为其创造利润的机会,站在开发和利用信息最前沿的网站经营者们已经把他们的目光转向了在线个人信息,这里可以将此信息称为个人数据。  相似文献   

17.
《信息系统工程》2011,(5):11-11
一、网络民意"借网出海" 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体制内的行政机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同时普通老百姓(网民)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  相似文献   

18.
顾晓燕 《新闻界》2012,(8):38-41
网络谣言与网络流言在真实度定性上存在差异,此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对两者规制、自治范畴的相应划定.鉴于网络谣言与网络流言在概念界定上的差异性与现实存在中的模糊性,本文试图从更为细化的角度深入研究二者,以期在实际传播中对其有更审慎的应对.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说: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  相似文献   

20.
邓学 《青年记者》2014,(1):62-64
2013年8月20日起,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秦火火"、"立二拆四"、傅学胜等一批知名网络推手相继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应当如何看待谣言现象?如何依法处理谣言?如何在处理谣言问题时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谣言研究的两个视角谣言,古已有之,在信息时代则更加普遍。从二战时期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部分国内研究者对谣言作了相对狭义的界定。比如,刘建明教授认为,"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