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秋英 《陕西教育》2011,(10):60-60,5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28~P31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青蛙     
暑假的一天上午,语文兴趣小组的奚老师带着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数青蛙”游戏。奚老师宣布了游戏规则:“从第一组骆晨开始,第一个同学数一只青蛙,第二个同学数两只青蛙,依次类推。数的时候,第一个同学说: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如果说错或没跟上的话。就和同学对诗作惩罚。听懂了吗?”“听懂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齐声回答。  相似文献   

3.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除法的一种应用。这部分教材的教学要求主要是使儿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儿童在学习乘法时,已学会“求—个数的几倍”;在学习乘法九九表内的除法时,已学会“求—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这些都是学习“求—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础。教学这部分教材,就要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这些知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由“求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导出来的,但是比“求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又抽象些,而且容易和前面讲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混淆。这部分教材的教学,首先要使儿童进一步明确“倍”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讲解怎样求一  相似文献   

4.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比较抽象,往往容易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混淆。突破这个难点,要讲清两点:1.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什么意思?2.用什么方法解答?教材上例8再次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同时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一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作了调整,将“开学图”纳入到学习内容之中,和“数数”共同组成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数一数”,旨在让学生感知新鲜的小学生活,尽快从幼儿园的学习状态中转变过来,逐步适应小学的课堂学习及生活习惯。另外,教材这样安排还有一层用意,即通过对“美丽的校园”的感知,让教师初步了解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对“数”有多少认识。除了上面的分析之外,画面中还蕴涵了诸如环保、气象等科学知识,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尊重等思想意识。教学中可以适当体现。1.主题图——“美丽的校园”教材选…  相似文献   

6.
教万以内的数时,先安排这样一段猜数游戏:学生甲说:“我想好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谁能猜中?”学生会踊跃发言——2000、3600、7400……显然,由于甲说的只是几千几百,没有规律,很难猜中。学生乙提了几个问题:“这个数比4000大吗?”“对!”“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这个数比5700小吗?”“对!”……乙这样一步一步地向甲提出问题,最后猜中了甲要同学们猜的数。  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在生活中又常常用到的。比如,我家到学校大约1500米,这个1500是个大致估计的数。我们要估计某个数目比较大的量时,常用的是逼近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数感被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数的认识”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途径,我就“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8.
数饭粒     
数饭粒?该没有搞错吧!你们谁也不会想到,我是在数饭粒中长大的。数饭粒是从我上一年级时开始的(幼儿园的陈年旧账就不算了)。如今,我已读初一了,虽然改了很多,但有时还是会失误。那时全家人吃饭,我的面前可算得上是“遍地珍珠”,尽管爸爸常常“怀疑”我碗底是否有洞,老妈也时时“担心”我下巴穿孔,可我却无动于衷。还是老爸聪明,不久他居然想出了一个绝招:等我吃完饭后,同我数一数饭粒,每天统计,一周出一次“公告”,如果超出标准,就必定有一场“横祸”等着我。为了避免“受刑”,我吃饭时开始不停地注意桌上的饭粒,看见掉得多了,就趁老爸老妈…  相似文献   

9.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数一数与乘法”。本单元教材由4部分内容组成:一、数一数;二、儿童乐园;三、有几块积木;四、动物聚会。这4部分内容构成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突出了乘法来源于生活。本单元从例题到习题选用的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事物。如,第一课时中,看图数一数有多少只熊猫,盘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第二课时中的“儿童乐  相似文献   

10.
咪咪学数     
小 猫咪 咪放 学回 家后 一 副心 事重 重的 样子 猫 妈妈 问 , 。他 儿子 怎么啦 :“ , ?” 咪 咪说 今天 上数 学课 时 老师 问我 们 数 和数 字一 样 :“ , :‘吗 我 觉得一 样 可 是老 师让我 们好 好想 一想 明天 再告 诉 ?’ , ,他答案 。” 猫妈妈笑 着说 你为什么说数和数字一样呢 咪咪说 :“ ?” :123 可 以 是数 字 也可 以 是 数 啊 妈 妈 说 那 么 3“、、…… , !” :“呢 咪咪说 我觉得 35是一个数 也是一个数字啊 ?” :…  相似文献   

11.
在百分数应用题中,“求一数是另一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之所以较难,原因有二:①在分数教学中,教材没有很好地研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致使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意义和法则;②在求一数是另一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中,含有“增长”、“节约”百分之几的情况,它们很容易产生混淆现象。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提出三点建议。 1.把整、小、分数和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求一数是另一数百分之几的意义和基本法则。例如,在这类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张爱芳 《山东教育》2005,(25):43-43
“数一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目的是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数感。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要教好新的小学教学二册“数100以内的数”(本册第一节),务必突出一个“数(shǚ)”字,抓好四项工作——(1)抓“迁移”,引出计数单位教学开始,先数20以内的数,把原有数数(即计数)知识迁移到100以内,并引出计数单位“一”和“十”。例如;①数小花。20朵花排一行,先一朵朵地数(边数边10朵画一韦恩图),再十朵十朵地数。从两次结果都  相似文献   

14.
数大米     
这一天.教数学的苏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家庭作业:“明天我们要学习‘千分位’.所以我们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数1000粒大米.你们先估一估.再数一数.最后看看估计得是否正确。”我一听,着急地问:“什么?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在读到《数学趣闻集锦》[1]一文时,我们会看到“数的一种令人惊异的性质”一文,该文的命题是“对任意的一个整数,以你喜欢的任意方式重新排列,则开头的数与新数之间的差,永远会被9整除!” 遗憾的是该文没有给出证明,只是浅浅的举了三个实例,显得有点美中不足,本文给出一种证明,供大家参考. 在证明前,我们先证明这样一个命题: (I)任意一个正整数n与9取余等于这个数的所有数字和S(n)与9取余.  相似文献   

16.
黑洞数123     
谈祥柏的《数学与文化》一书中,第一个问题就是“黑洞数123”:任给一个数17893406533=a1,现构造一个数串:  相似文献   

17.
“数的组成”是一年级认数教学的重点,这一内容学生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计算教学。怎样搞好一年级“数的组成”教学呢?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好动的特点,我在教“数的组成”时采用玩游戏的方法,效果很明显。1.讲故事表演的游戏。“数的组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我在教“5”的组成时,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一个扮演猫,戴上猫的面具;一个扮  相似文献   

18.
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去掉某个数的尾数后得到的大约等于某一准确数的数。所以,近似数是相对于准确数而言的。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及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教材简析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包括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两个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的发展。教材先通过“例 1”介绍了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三位小数 2 953的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及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再学习例 2、例 3,使新旧知识的…  相似文献   

19.
创意数牌是通过对常规扑克牌的改进,将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囊括在一张张小小的纸牌上。创意数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让一个个“数与符号”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生生之间的交流有了灵活多变的媒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听、说、读、写、做、合作”六维度的评价卡,让课堂上的评价更直观、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20.
“接近整百整十数拐弯处的数”(简称“拐弯数”)的数数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难点。尤其是像“189”一次进位的拐弯数,往后数一个数容易数成“200”。这表明学生尽管有着“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进位意识,但究竟向哪个数位进一还是模糊不清的。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十”“百”“千”多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整体结构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