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最近,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阅读公开课,犹如一枚石子抛进了平静的湖面,在校园里激起了一圈语文教改的涟漪,引发了全校语文教师的大讨论.这节公开课是由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为了帮助这位青年教师上好这节公开课,课前学校的多位语文教学骨干参与了备课,教案写成后,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还听了该教师的说课.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这位年轻教师自己也是颇下了些功夫的,他在网络上查询了不少图文资料,花了很多精力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从课题的导入,到生字的书写,到重点片断的动画演示,一直到配乐朗读,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完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教师却在教学课件和教案的双重束缚下显得很拘谨,一切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组织的以老带新、帮学结对的活动中,我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是运用“问题教学法”讲授的。为了上好公开课,这位教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从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到提问的顺序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所列问题既新鲜活泼,又生动有趣,还适合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某校的“家长接待日”,家长们来到孩子所在的班级,听一位优秀的年轻语文教师上公开课。这节课上的是《孔乙己》,年轻教师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十分精美,各个教学环节都落实得很好,整节课几乎无可挑剔。然而就在这节课的收尾阶段,当学生提出一个临时生成的问题时,这位教师不得不板书。他那稚拙的字体,让在场家长们的态度立刻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赞许变成了怀疑!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做到能听、能读、能说、能写。在公开课《爱莲说》的教学中,教师把听说读写贯穿本节课的始终,难能可贵的是把文本分析落到了写作方面,整节课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落实了写作上的突破,摒除了为了上好公开课而只搞形式不顾实效的陋习,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2004年暑假,在兰州市榆中县教育局举办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课上,一位同行对我说,他所在的乡村小学有一节语文公开课,一位年轻教师讲课时语言中夹杂简单的英语。学生发言精彩时,教师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Good,good,Verygood.”就这一现象,听课的老师褒贬不一。这位同行对我说:“你对小学语文教学很有研究,你说一说语文老师在讲课时夹杂几句英语到底好不好?”真是无巧不成书。前一天我恰好读过《坚持理想不断前进———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7、8期)一文,我用该文中崔峦和…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笔者与全校语文教师,到某校听了六年级一位高级教师的一节公开课。其目的原本是为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以便抓好衔接教育,使学生完成好由小学到中学的这一过渡阶段的学习。听课下来大有意外收获。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生动的朗读声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听者耳目一新。笔者这些年来听过不少课,但像这样注重抓朗读训练的课,还真是少见。由这节课引发了笔者对朗读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万多利 《教育》2013,(9):40
学校从外地请了一位专家来做报告,报告结束后,专家与教师们就当前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座谈。有一位语文教师问到,在上长课文时,总是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就下课了,该如何解决长课文教学的问题?这位专家便提到"长课短教"。随后,笔者又听了几节语文公开课,在评课时也有教师提到"长课短教"。"长课短教"的概念和误区什么是"长课短教"呢?专家和评课教师都没有作详细解释。  相似文献   

8.
笔者几天前有幸参加了一些教研活动,听了几节公开课,其中有位语文教师的《华南虎》一课,引发了我对公开课的若干思考。这位教师在黑板上有两列板书,一列是学习目标,一列是教学流程。其中教学流程分为六部分,分别是导入、创作背景、初读课文、分析课文、拓展延伸、创新应用。教师的右侧墙壁上是黑板,分成六块,教学流程的六部分在上课之前分别让学生在黑板上相应的部分作了安排。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是每位幼儿教师从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反映出的是幼儿教师的教学功底,上好公开课是每位教师的共同愿望,如何上好公开课也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大庆召开的黑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会上有一个重要日程,就是用一天时间上出6节教学公开课。上午安排的3节课属东北三省十佳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汇报课,他们是在吉林浑春市召开的东北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上进行观摩课教学并被评为东北三省十佳青年语文教师的。分别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夏广露、哈尔滨49中的杨波、佳木斯第一中学的夏光明。这里值得特殊提起的是哈三中的夏广露。他1964年生,哈三中一级教师,自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至哈三中参加语文教学工作起,就对自己高标准要求,为了上好一节课常常要…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上过公开课,也听过包括县级、市级和省级的公开课。而引发我深思的是最近听过的两节公开课。一次是我们灵溪学区在我们学校举办的英语写作和阅读的研讨课。其中一位作课的是年轻的优秀老师。这节课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很沉闷。  相似文献   

12.
上好公开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环节要力求完美,语言力求幽默。本文以《从众与自主》为例,总结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及上好公开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听一位成熟教师执教高二语文公开课,课题是曹操的《短歌行》。平心而论,这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教学理念也不落后,且在课前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正>引言"这节语文课要干什么?"这是公开课之后,上课老师常常被问到的问题。这反映出目前语文教学一个普遍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清晰和精细,常常如浮云般模糊,不可捉摸。如何分解和细化学习目标,让目标更加清晰往往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案例回放近期,我校一位老师承担了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鲁班和橹板》一课的公开教学任务。在共同备课、试教的过程中,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目标设定:  相似文献   

15.
<正>朋友家上高中的儿子说:"前天一位年轻教师在我们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全班同学感觉特好,其实,这位年轻教师论资历比咱班的现任语文老师差远了,而他就是用了我们这一代人能认同的语气和教学方法,貌似没有深入的讲解和冗长的分析,而我们却在他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真是这样,记忆中,语文这门学科从来都是老师一丝不苟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专心地做笔记,有时听得想睡觉也强打精神,害怕漏掉一个知识  相似文献   

16.
吕赞 《小学语文》2011,(4):59-59
近日,笔者跟一位读师范时的同学进行了一次交流,她跟笔者谈起了自己最近上公开课的感受。上学期,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她被推举在全市展示一节语文公开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后,出乎人们的意料,她觉得自己一点儿成就感也没有,反而厌恶公开课了。笔者的这位同学说,自己没有成就感并不是说所上的公开课效果不好,而是觉得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傀儡。原来,为了确保公开课的展示效果,也为了展示出本地区较高的语文教学水平,在公开课展示前期,笔者同学任教单位所在地区教研室的相关教研人员邀请了该地区的一些小语教学能手,组成了一个智囊团,同其一道进行了多次磨课。  相似文献   

17.
张启业 《物理教师》2011,(12):37-38
1一堂初中物理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市级名师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展示了初三年级毕业班的一堂电学复习课.这节公开课得到了各位专家的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中也引发了笔者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担忧.这位教师举了两个例题,教学活动围绕着两例中的两个电路顺次展开.  相似文献   

18.
记得知名教育家傅道春教授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老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 ,特意系上了一条红领带。结果 ,那节课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节奏明快 ,达到了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的效果。那位老师称这种现象为“领带效应” :是这条红领带向他的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老师很重视这节课 ,决心要上好 ,希望同学们密切配合。正是这条红领带产生的美感效应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激发了教与学的情绪 ,为这节公开课的成功奠定了情感基础。由此 ,我还想到了一个反面的例子 :有一位执教公开课的老师 ,写完课题后发现漏掉了一个字 ,他想擦掉了重写 ,却怎么…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介绍前几天,一位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课)时,本节教学在整理数据过程  相似文献   

20.
曾听一位年轻教师诉苦说,为了参加市里的赛课活动,她花了一千多元请专业的广告公司做课件!小小课堂耗资竟然如此之大,真是令人咂舌!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有位语文老师准备借我们班上一节市级公开课。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老师提前一周就让孩子们练习课中操。认真的学生每天回家都会一丝不苟地练上好多遍,到了临上课前的那一晚,他们更是练到滚瓜烂熟才安心上床睡觉。最后的课堂效果的确热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