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每当品读这篇如幽谷玉兰般的奇文时,我总有含英咀华齿留香之感。一遍遍地吟诵,一字字地咀嚼回味,我的骨肉心血,仿佛全都融化在它的芬芳里。字字珠玑,滚落玉盘,轻轻敲击着我的心房。  相似文献   

2.
一、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对“蜀山兀”的“兀”字,中学课本是这样注解的:“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释为:“形容山秃。”《汉语大字典》释“兀”为“光秃”,所举例证也是杜牧的“蜀山兀,阿房出”一句。以上三种解释,都认为“兀”是山光秃的意思。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在“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编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在赋中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且指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相似文献   

4.
知勇后进     
《同学少年》2013,(9):16-17
古语有云"知耻后勇",今日我说"知勇后进"。勇气,可以承担人生一切重负。历史的画卷中,多少往事灰飞烟灭,唯有一人雄健的身影,屹立于烽烟之中不倒,浑厚的声音萦绕耳旁——"六王毕,四海一"。他,便是秦始皇嬴政,一位集勇气之大成者。秦始皇有勇气为人先,敢做前无古人之伟业——统一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他凭借超越常人的勇气统一度量衡,实现了历史的进步。这样难得的帝王之勇,使他成为五千年文明史上让人不能忽视的帝王。  相似文献   

5.
请看下列句中的“一”:(1)先妣常一至。(2)惟精惟一,允执厥中。(3)政事一埤益我。(4)而或长烟一空。(5)其揆一也。(6)六王毕,四海一。(7)欲一以穷之。(8)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於诸候。  相似文献   

6.
《商君书》重农抑商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君书》重农抑商思想评析区永圻“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奏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始皇能成此千秋大业,诚然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但为何在战国七雄中,唯秦王能“振长策而御字内”,“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  相似文献   

7.
请看下列句中的“一”: (1)先妣常一至。(2)惟精惟一,允执厥中。(3)政事一埤益我。(4)而或长烟一空。(5)其揆一也。(6)六王毕,四海一。  相似文献   

8.
《阿房宫赋》“蜀山兀”,高中语文第四册仅注“兀”字,于“蜀山”无解。有的选本则译为“蜀地的山”,我们以为这是望文生训,不合文意。“六王毕,四海一”二句,均隐含“全部”之意,而紧承两句却言“蜀地的山”实在突兀,令人不知其所从来。且《史记·秦皇本纪》、《三辅黄图》等书都没有木材来自蜀山的记载,“兀”不知从何说起?再者,下文的“南方”“九土”,都指的是“普天之  相似文献   

9.
蒙元史料多有记载,称西夏统治者为"李王".所谓西夏"李王",其实皆"孛王"之误."孛王"为"不儿罕"之异写,乃西夏皇帝自称,借自回鹘语"佛"字.因为"孛王"一词不大好理解,加以孛、李二字形近,元人遂以西夏统治者曾经接受唐赐姓李为由,把"孛王"臆改为"李王",并逐渐得到后世认可,谬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晚唐大诗人杜牧在其文赋代表作《阿房宫赋》中的描写。该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从问世近1200年来,素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盛誉,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赋中还有“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样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叹惋。霎时间,项羽便成为毁灭阿房宫这一文化瑰宝的罪魁祸首,落下了千古骂名。  相似文献   

11.
从抄手的角度对简文"而得既塞于四海"与传世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行研究,认为是抄手误将"志气"二字讹写成"得既",加上"而"字,便抄成"而得既"三字;简文两"于"字间应脱"天地,行之充于"六字。经复原后的文本,对仗更加工整,前后文浑然一体,而且符合先秦的韵读方式,必是原文无疑。  相似文献   

12.
正王鉴(1598-1677),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乃王世贞之孙,后官至廉州太守,故又称"王廉州"。作为清初正统派的领袖人物之一,王鉴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四王"  相似文献   

13.
一、丰丰满满的骈句骈句,讲究句式整齐,声韵和谐,辞藻华丽。骈句的这些特点,方便从多角度辗转抒写,能很好地渲染气势,表情达意。《阿》文成功地运用了骈句。一写阿房宫来历,“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可谓横空出世,应势而生,倾天下之财而就,作者把它作为秦王生活与秦历史的一个缩影来隆重推出。二写楼阁的构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说不尽的繁丽,道不尽的精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问中带喻,问出多少神仙幻景,喻出多少天上人间!“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  相似文献   

14.
正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学写字。他很聪明,八九岁时就学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大人们的称赞。虽然父亲常常告诉他:"写字好比练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献之却当做耳边风。有一天,献之在书房里写字。他模仿父亲的笔法连着写了几十个"大"字,拿在手里左看右看,越看越得意,越看越觉得自己写的字  相似文献   

15.
对《阿房宫赋》中的“钩心斗角”一词做“屋角相向、向心,像钩、像兵戈相斗”或“廊腰钩连”、“檐牙斗角”等解释,都未免失于偏颇,甚或失于真实。这种“工笔”式解释,实际上削弱了文章早已创设渲染的气势。“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文章一开篇,就先势夺人,给人横空一出、气势磅礴之感。“覆压三百余里”极言其广,“隔离天日”极言其高,“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的“矗”又写尽了宫室建筑的雄宏,像巨龙腾跃的“长桥”,像彩虹穹起的“复道”竟凌空而行,几高与天齐,何况是矗起无比高插  相似文献   

16.
在由方格组成的"五一"二字中,写着五个"如"字,画着手掌、火、耳、虎等图案。请你在余下的空格里填上适当的字,使之组成六个带"如"字的成语。  相似文献   

17.
在”六王毕,四海一”的大好形势下,秦始皇又北伐匈奴,南取百越,为中国的大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就南取百越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南取百越的时间 《史记、南越传》说:”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这是根据“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推算的。故《集解》徐广曰:“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  相似文献   

18.
巧用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达到增进智慧的作用。这样的语文课不再枯燥,不再一潭死水,而是妙趣横生,绿意浓浓。在这里我们以《阿房宫赋》一文为例,谈一下趣味教学。一、巧联成语学习《阿房宫赋》可以联系到很多成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极言六国灭亡之速——土崩瓦解,秦兴之骤——势如破竹。而从“兀”到“出”的过程,可见统治者的“乐”和老百姓的“苦”,兴建阿房宫——劳民伤财,秦的罪行——罄竹难书,“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写出阿房宫的广、高,其建筑——美轮美奂,“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相似文献   

19.
王献之苦练书法基本功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父子二人均以书法闻名,被称为东晋“二王”。王献之很小的时候,看见父亲的字写得好,受大家的推崇,很羡慕,便也跟着父亲学写字。学了几年,他的字已写得很不错了,常常受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称赞,于是他洋洋自得起来。有一...  相似文献   

20.
"蟹六跪而二螯"出自《荀子·劝学篇》.跪,足,指蟹腿;螯,即蟹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螯.吃过螃蟹的人都知道,螃蟹实有十条腿,如果把两只螯算在外,也还有八条腿.在生物学上,螃蟹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十足目,既是"十足目",自然典型特征就是十条腿.那为什么荀子要说"六跪"呢? 学界一般认为这里的"六"字乃"八"字之误.这可以称之为"讹文说".王先谦《荀子集解》"蟹六跪而二螯"注引卢文弨之说云: 案《说文》:"蠏有二敖八足."《大戴礼》亦同.此正文及注"六"字疑皆"八"字之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