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上。他的生存策略以进退有据,韧性战斗为主,对“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评价要辩证地的理解,了解鲁迅真实的生存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诗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六首白话新诗以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全新的艺术形式开启了我国新文学的先河;鲁迅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理论建构为新诗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温鲁迅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对我们探讨新诗发展的道路问题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3.
鲁迅从幼年起,因家庭变故不断地遭遇经济困局,受人白眼与侮辱,深感世态炎凉;贫困迫使他多次改变人生道路,事业受挫。于是,他形成了相应的生存意识,其重要维度就是重视经济基础,认为经济是生存的保障,没有钱就没有生存发展的自由,就没有选择的自由,就难以从事精神活动,难以实现唤醒民众、改变社会的理想,难以维护人格与尊严。经济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是鲁迅终其一生意识活动与言说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鲁迅生存语境中的爱是源于人的、有缘故的、有等次差别的爱;基督教化语境中的爱是源于神的、无条件的、无分别的爱。前爱应该爱的人,后爱所有人,前具有封闭性、矛盾性和变化性;后具有开放性、一致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5.
鲁迅以对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伦理的深刻洞察为背景,对女性悲惨命运和妇女解放的艰难投去关注的目光,探究她们悲剧性命运的深刻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上。他的生存策略以进退有据,韧性战斗为主,对“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评价要辩证地的理解,了解鲁迅真实的生存态度,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鲁迅。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鲁迅《祝福》等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解读存在片面性、单一化的倾向。从文本中关于“忘却”等词的分析来看,作品中的“我”体现了作者作为思想启蒙者的心理复杂性和自我反思;运用生存哲学的理论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存在着“生存悖论”,进一步反映出鲁迅对“人的生存”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启蒙史上的意义既表现为始终坚持了人格独立、自由、健全的文化立场,又体现为对启蒙及启蒙者自身价值功能的深刻反思。鲁迅与中国启蒙思潮的独特联结,决定了他特有的言说路向与生存方式,并形成了他在怀疑中寻求道德担当,在绝境中探索出路的"与绝望抗战"的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刚刚跨进青春门槛的中学生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小秘密”。心灵的向往,生命的躁动,难忘的相思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的“隐秘世界”。面对这些秘密,教师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著述蕴含着庞大、丰富的人学因子,构成了一个自足的人学世界。从鲁迅正视现实、关怀当下的"生存论"时间观出发,挖掘其注重作家主体人格力量的"立人"文艺思想,深入其内部考察鲁迅的四维人学思想框架:以科学去蒙昧,以信仰树尊严,以个性行人道,以思想立精神。人学视角是一把利刃,可以剖开鲁迅研究的诸多难题,也能将鲁迅关于人的发展观念步骤化、具体化,以借鉴其进步意义和促进中国人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选择     
本文从历史和时代的角度论述鲁迅对艺术形式和居住的选择 ,从改革开放的今天看 ,从鲁迅的选择中可以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2.
诺依曼生于鲁迅的印刷时代,死于韩寒的网络时代。在"沉默螺旋"的旋转中,不同的时代也造就了不同的"中坚分子"。在印刷时代,鲁迅苦闷的一生为人们带来了一丝曙光;而网络时代,韩寒的出现也让人们感到有所欣慰。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能涌现更多捍卫真理的人,敢于打破沉默的人。  相似文献   

13.
阳翰笙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翰笙一贯崇敬鲁迅,在“左联”成立前后,坚定地执行了党组织要求团结鲁迅的方针;他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期间能正确处理和鲁迅的关系;在周扬等人与鲁迅笔战不断时,他并未参与;鲁迅逝世后,他高度评价和弘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两年来鲁迅研究的创新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来,因《收获》风波的刺激,鲁迅研究界展开深人反思,催生出一些新素质和新气象。主要表现在对“视界”的不断开拓,方法意识的增强,理论框架的更新,而且新老两代研究者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在环境、人物、终极指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浓烈的“忧郁情结”。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差别,他们的“忧郁情结”的程度有强有弱。“忧郁情结”与作家主体同客体的反差有关,优秀作家大多具有“忧郁情结”,它是世界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多在"超人"与"凡人"、存在与消亡、生存与发展、温情与激情、沉默与开口之间存在着悖谬性表现。由此可以反观出鲁迅早期深刻而又矛盾的人生观点:一面是对荒谬人生、虚幻历史、堕落人性的深切感受,一面是对实践现实人生、高昂生命意识、飞扬精神个性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思维态势与艺术方法的角度去理解后现代主义,鲁迅的创作具备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具体表现为:(1)反体裁;(2)“游戏”与“反文化”的历史深度消解;(3)艺术表现手法:戏仿;(4)对本体存在的怀疑;(5)文本语言的“不确定内在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约翰.弥尔顿都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都经历了时代风雨的激烈变幻,却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解剖分析力,为正义而呐喊抗争,无情地抨击时弊.他们身上洋溢着的是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