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文经典与人文学科具有内在的亲缘性,都与人性完善和表达相关.在认识论层面,人文学科分化使得人文经典教育带有不同的学科价值取向;只有在本体论层面,人文经典教育的教化属性才得以显现,并指向人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认识论层面的人文经典教育存在知识化、大众化、历史化和说教化的趋向,它们缺乏对人性的现实关照而无法产生教化力量.匡...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一种自为的存在,具有未完成性和超越性特点。人在不断超越生物性本能,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过程中,不断扬弃自身,表现出生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终身教育使人的本质在完整生命历程的持续性学习中彰显和展开。生存论视野中的终身教育使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潜能性得以发挥,给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自觉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
人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任何对学校教育的完整关照都离不开对师生关系的审视。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这两种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全人生命教育作为"人的整全生命的自我生成的教育,是个体生命全方位全层次地自我呈现和自我实现的教育",通过个体生命在"身、心、灵"三个层面的统整,指向人整全生命的美好。这与"立德树人"的基本精神契合不悖,或者说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施,需要全人生命教育的关照。  相似文献   

4.
教化指向人的内在发展,规训则是对人外在规范的约束。当前"规训式"人文价值教育的改进,需要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向主体性教化观回归。主体性教化根本特征在于,选取形式与实质、内在与超越一体的路径,引发人的内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转变。着眼于"教化"的内在秉性,主体性教化图式应当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化对象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化,教化内容由知识向精神的转化,内化图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与"自主课程",二者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自主课程的特征高度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自主课程的内容体系又集中体现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追求,自主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  相似文献   

6.
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革,需要重新认识学校教育的价值,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我看来,价值是事物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学校教育价值,就是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对于人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而内在的价值,当代中国学校教育需要并且可能走向一种“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以“价值”的眼光看待学校教育,则学校教育具有丰富的价值。1.从时间维度看,学校教育具有短期价值与长期价值。如果将人的生命视为一段段碎片相连时,我们就会关注于断裂性的“现在”———人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尊严是儿童发展的最高价值,它意味着每一个儿童作为人的存在所具有的独立且自足的价值,因之,儿童的尊严是平等的。儿童的尊严为个体提供自我教化的内在动力。儿童尊严不仅是儿童在教育中的一项基本权利,而且还是儿童教育应当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为教育行动设立了最低准则,尊重儿童尊严成为一种无条件要求。作为教育的一个最高理想,它又设定了教育行动的明确方向,教育必须"为了儿童"和"通过儿童"。不正义的教育通常误置儿童尊严的基础,致使儿童尊严由一种目的性价值降低为一种条件性价值,最终导致儿童尊严的贬损和失落。  相似文献   

8.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虽然这种潜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今的教师却生活在这样一种困境中,即教师需要对教育内部相冲突的一些价值进行排序并取舍,还要协调自己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之间的价值冲突,同时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社会公众也包括教师自身总是将教师看作功能性的存在,忽视了教师生命性的存在,导致了教师"个体自我"的迷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自我发展、更多的幸福投入、情感体验来进行"个体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面临悖论,它在给人带来自由的同时又构筑起新的牢笼,克服悖论需要追问教育是什么。教育首先将人引入既定的知识与价值的世界,这是教化的过程。同时,教育还要将人从既定知识与价值的世界尤其是从自我的局限中领出,这是解放的过程。立足于中西优秀思想资源并基于现代教育实践,可以将教育理解为教化与解放相统一的系统运动,教化和解放相互依赖和渗透,在引入与领出的交织与互动中推动生命的成长,反思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是其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教育者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潜心思考,不懈追索.如果我们没有在本质意义上真正理解教育,或者不从哲学层面去思考教育的原初意义,那么教育工作仅是一份经历和职业而己.雅斯贝尔斯说过:"人在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中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在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我们似乎可以读懂雅氏认为教育是为了人能尽其"人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12.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每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人是有差异的,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尊重每个人存在的价值,就必须认识和承认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的辅导员"命题是适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学转向背景中提出的,高校辅导员主体性相关研究为其提供了理论视角。辅导员应该是"完整的人"、"职业化、专业化的人"、"具体个人"、"关系中自主转化的人"。辅导员作为"完整的人"是一种"生命性存在",作为"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作为"具体个人"是一种"生成性存在",作为"关系中自主转化的人"是一种"关系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研究》2016,(5):62-67
教育家型校长究竟为何难以成长、难以成"家"?本文指出教育家型校长应有的价值向度: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价值引领的内在力量、独特人格的深刻影响,分析了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可能存在的误区,即"功利人"倾向、"利益人"倾向以及"行政人"倾向。如何突破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桎梏而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向度?做好学生生命的"摆渡人",即生命成长的"伴领"、生命当下的"创味"以及生命荒原的"破势",这些实践突破都突出了对于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角色的纯粹以及教育命题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命具有“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三重性”,是以超越生命为内核的一种价值存在和物质存在的统一。人的本性也是自我塑造的过程,这说明,真正的幸福就体现在人的无限创造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生活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认识自己的前进方向和目标,学生本质上也是一个由其内在能动性推动的、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动态生命创造体,并在目标的追逐、生命的创造过程中践行理想、体验幸福的。因而,教育需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身的个性化目标,还需关注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水准而非背离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唤醒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决定了语文课程与生命关怀具有天然的联系。"言为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最温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