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谢峰 《化学教与学》2012,(4):44-45,69
当前,江苏省执行“五严”规定,“五严”新政策带来了明确的减负要求。那么,在“五严”背景下如何既能抓好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负担?笔者认为唯有提高课堂效率,进行高效教学;高效教学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们的教学不应是如何控制学生来实现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应是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张益新 《陕西教育》2005,(12):22-23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所以在教学中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一、引导参与,主动探究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阶段,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结论的由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如教“圆周长计算公式”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来展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老师手中有一个一圆硬币,你能量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合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只有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索。汲取经验和知识。在阅读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当今是素质教育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知识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韩文 《考试周刊》2013,(83):27-27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前精心设“教”,而忽视了要精心设计“学”,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授之以渔”,安排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研究讨论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科学学习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方式,这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学生更多地学到书本知识,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知识,很多学生沦为了学习的工具,科学课堂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最先考虑的常常是如何试图“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即便是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相似文献   

7.
“稚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状态.把熟悉的当成陌生的,把再次授课当成首次接触.设身处地揣摩切合初中学生心态的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探索者、引导者和领路人,同时教师还要能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现状和生活实际为前提,考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遇到什么问题。会想些什么,哪些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对哪些知识的学习会出现困难和疑惑,哪些问题便于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的提出将引起本节课的高潮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才能更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具备“稚化”艺术.就能使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之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稚化”的目的是求得与初中学生的思维“同步”,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秦春庭 《成才之路》2010,(15):I0015-I0015
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独自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对话式”的课堂,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情感的相互碰撞与启发。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主体”的地位,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看待这个“主体”。不仅仅是把握住学生整体的已建构的知识情况,还要把握住学生个体的知识情况;当教师把握住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才能够让学生每天每一节课都有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汪爱民 《小学生》2012,(8):38-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换言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正体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2.
“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看作是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使其具备终生的学习和创造的能力。因而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需有学习者主动的参与才能有效地发生。在教学中感到,许多学生学习细胞分裂的知识时有一定的困难。除这部分知识本身较难理解之外,许多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中很快失去了学习兴趣,不主动学习是这部分知识学习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本学期制作了若干教具,用于演示细胞分裂的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次深刻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工作是可以“无为而治”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正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只要我们尊重作为信息加工的能动者、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我们教师只是学生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我们的“政策”就对路了。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支架”,用合适的方式在适当的位置让诺亚方舟“抛锚”,让学生去探究、启动,这样,我们就可以“垂拱”了.而教学相长的良性、喜人局面或者就可达成了。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与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立精神,养成学生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自认为应该做到课堂导言、教学过程、教学语言和学科特色的“四位一体”。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仍采用的传统教学法的一种特点就是直接把教学结论“说给学生听、写给学生记、做给学生看”。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谈化了数学情境知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自主体验教学法”是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和理性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知识,并通过自主体验和探究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新课改强调:语文学习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9.
张淑英 《考试周刊》2013,(89):79-79
学习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可缺少的方面。“授人以渔”已成为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生有了学习能力。才能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从“学”到“学会”到“会学”,从而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以下是我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总评 回味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一种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一、改编教材——演绎知识发展过程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要把“冰冷美丽”的学习材料回到“真实的情境”中,以便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时,学会数学的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