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近来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缘于偶尔听到一儿童用稚嫩的声音问道: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当时不觉心里一颤,方意识到:寻根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它萌芽于儿童,悖发于中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从黄口小儿到一国之君,个中的困惑,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久久解不开的心结。苏格拉底曾为探寻人的本质而痛苦了一生。我们虽不必为此痛苦一生,但也不能稀里糊涂,弄不清自己的祖根来源,不知自己的血脉传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但它起源于什么时候?族谱上最早的祖先是谁?并非人人都明白…  相似文献   

2.
我对科学是最相信的,最崇敬的。卫星上天,机器人讲话,这些科学的尖端成果,在我心目中简直是神圣得不得了的事情。就是在单位里,谁订了一本科技杂志,谁能读懂科技报刊,谁搞了一个小发明,谁能鼓捣着修个电视机,我就觉得他们不简单、心生几分敬意。这大概是我的科技知识贫乏所致。不过我相信,许多人和我是有同样感觉的。 科技骗子、科技贩子,搞假科技、伪科学的人看准了这一点,利用人们渴求科技的心理,用践踏科技的卑劣手段,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我至今还记得家乡的父老乡亲被假科技坑害而痛哭流涕呼天喊地的悲  相似文献   

3.
没人疼     
"瘦了,我都瘦了."老大对着镜子龇牙咧嘴,一边伤感地捏捏自己的脸蛋子. 刘学和老疙瘩正趴在窗户上,远眺校门外一排酒楼饭店的霓虹灯,刘学目露凶光,"谁说朱门酒肉臭啊,我不嫌臭,现在谁要给我50个羊肉串,我就是他的人了!"  相似文献   

4.
“我是谁”     
在一次期刊研讨会上,有同志提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期刊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我是谁”。 “我是谁”,指的是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在哪里。 时下,全国期刊超过了八千种,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其中办得好的,受到读者喜爱,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有一些刊物,销数日益萎缩,“气息奄奄,朝不虑夕”。个中原因,自然比较复杂,但是,清不清楚“我是谁”,确是重要一点。  相似文献   

5.
不知道何时我的生活停顿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却总感觉百无聊赖,好像丢失了自己,丢失了灵魂,丢失了一切。对着电脑傻笑的我,真的很傻,很无聊!一向最讨厌做无聊事情的人,但这一年多来,却一直在做着最无聊的事情,而且乐在其中。我是谁?我在干吗?我找不到以前的自己了!  相似文献   

6.
录取通知书     
档案记录的是最真实的人生,这种真实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是哪里?我是谁?”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悲哀地发现,我的脑子一片空白。静静地站在镜子前,那个头上已经有了华发的女人,相信已经不再年轻,那么试问,一个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她对自己的过往一无所知,这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7.
李娟 《出版广角》2015,(4):116-117
我不认为编辑就是给别人做嫁衣,谁的生命都不比谁的高贵或卑微,我很惜命,所以我在创造我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惧用"封杀"     
近日,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在采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时,该人员称,谁要我们支付报酬,我们就封杀谁.我想就"封杀"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9.
说打折     
徐冲 《编辑学刊》2004,(5):61-62
对书店打折销售,我素来持反对的态度,而且是坚决地反对. 书店打折,其实有两种情况.一是书店自己要打折,二是有谁要求书店打折.书店自己主动打折,或许是书店以为这是救自己的好办法,以为一打折就有市场份额,就能与别人竞争了.  相似文献   

10.
郭晓静 《大观周刊》2012,(44):108-109
在看到《黑天鹅》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沉浸在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幼稚幻想中。所以一如人们惊慌于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法完全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的宣告,我在恐惧中开始认识“我”。于我而言,“我”的可怕在于“我”与痛苦的形影不离。痛苦的来源有静有动。静的是与生俱来的“一仆三主”格局,“三主”自我、本我、超我的层次不一立场不一,谁都不会被完全释放,谁也不会被完全压抑,就在某种程度上将挣扎烙人人心,任何一种平衡的状态本身就是痛苦的。好在正像大气压始终存在而人却并不感到吃力,这种本源的痛苦,不少时候都会被忽视。  相似文献   

11.
近日,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在采访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时.该人员称.谁要我们支付报酬.我们就封杀谁。我想就“封杀”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2.
阿莲 《今传媒》2005,(3):15-17
投资媒体是许多人的梦。我想利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嫁接资源优势,构筑一个“报业王国”。但是,却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我好像被人赶进了一座迷宫,挨了一顿揍,却不知道对手是谁,他们出的什么招……  相似文献   

13.
<正>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怎样自我定位?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岗位角色意识,避免出现什么样的工作误区?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广播节目主持人要问一问"我是谁?"我是谁呢?我是一名光荣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是播报新闻、主持节目。我们是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职工。这样认识似乎很天经地义,但只是  相似文献   

14.
过去曾有人对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雅号,现在也偶有所闻。我想,如果把无冕之王理解为记者至高无上,谁也惹不起,这当然是不对的。人民的记者绝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不然的话,记者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如鱼离水,记者也就不成其为记者了。但是,我认为,从采访的角度讲,记者应以“无冕之王”自勉。正因为头上没有乌纱帽,所以采访谁就可以和谁的“冕”一样高,就可以和谁“平起平坐”,谈得拢,说得上。用我自己总结的话说,就是“记者采访时见大官自己不小。见老百姓自己不大”。我觉得,没有这个能大能小、能官能民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灯     
铁凝 《出版参考》2009,(12):4-5
21世纪初,有媒体让我举出青少年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两本文学作品,前提是只举两本,一本中国的,一本外国的。这要求有点苛刻,尤其对于写作的人。这是一个谁都怕说自己不深刻的时代。但最后,我还是决定说实话——  相似文献   

16.
“拾到篮子都是菜”这句话,初学写稿的人,往往误解成有闻必录,我初学写稿时也犯过这种毛病。那时,我见到什么,听到什么都写,如谁拾了钱送给失主,谁帮干部家属挑了几担水,等等,结果写了近百篇,一篇也没见报。是什么原因?我反复研究报上的稿件,并和自己写的作一比较分析,终于明白不能有闻必录,那样拾到篮子的不一定都是菜。此后,我深入采访,认真观察,注意分析事物,如对于好人好事,我先分析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7.
"我其实就是一个幌子。"点燃一支烟,悠闲地陷在沙发里,沈浩波如此形容自己在公司的定位,"我可以什么都管,也可以什么都不管。"作为磨铁图书的创始人,沈浩波说现在自己最大的价值就是"资源","谁要我为他  相似文献   

18.
一、从人类原始的视听感觉谈起西方的宗教传统留给西方知识分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在他们的一生中,常常会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谁,上帝为什么创造了我?它交给我的使命是什么,我怎样做才能完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历史使命?现在,真正信仰上帝的西方人已经不很多了,但保留着这种思维习惯的人仍然不在少数。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的这种宗教传统,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往往是干什么便想什么。总的说,对于终极目的的问题是很少考虑的。这两种思维习惯大概各有利弊,但当我们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有些陌生,  相似文献   

19.
最近,江苏金坛市一所中学对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以《未来的我》为题的作文竞赛,有些学生把自己的未来描述得颓废消极。对此,阅卷老师甚为忧虑。现摘录两例,建议大家看了深思一下,那样带上自己的子女去吃喝玩乐,要有小姐服侍,想跟谁成家就跟谁成家。他们长大了会怎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广播节目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似乎谁也没有硬行规定过。对农村广播节目语言有哪些特点,好象也没有谁加以认真总结,从而概括出个一、二、三来。因此我只能取个巧,泛泛地谈一通自己写对农节目的体会。这个“自己”自然代表着我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