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晚报工作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提出晚报要坚持“进家庭、进生活、进百姓”的方向,得到与会同志的认同。坚持“三进”,是由晚报既姓“党”,又姓“晚”的性质决定的,是晚报进入市场的必由之路。从鸭绿江晚报创办两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走“三进”的办报道路,必须找准“切入”点。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的报业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晚报现象”,晚报由1992年的66家猛增到现在的136家。然而,发展速度过快也使得一些晚报理论准备不充分,导致内容结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读者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因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新形势下晚报的内容结构,找准晚报新闻报道和专刊专栏安排的方位,对于提高晚报的质量,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晚报的内容结构,我国晚  相似文献   

3.
一、所谓“宋代的晚报” 中国的晚报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有人竟把它追溯到宋代。兹将原文摘录于下: 据王士祯《池北偶谈》的记载,《邸报》到了 宋代分为《朝报》和《晚帖》。我们如果把《朝报》 比作今天的日报,那么《晚帖》就像现在的晚报。……《晚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了。 —一陈华新《中国晚报史话》刊于1962年 10月1日《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4.
晚报界的老前辈、上海《新民晚报》社长赵超构说:晚报的绝对特点是“晚”。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晚报之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日报而言,出报晚;二是就读者来说,晚读报。所谓出报晚,即在日报出报后的半天或多半天之后才出报。这样,从日报半夜截稿到晚报中午截稿这一段,就是晚报独占的黄金时间。在此时间内,晚报既可接收新华社播发的国内外要闻,摘编当天《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报道,又可采写本埠当日发生的重要新闻,还可对当天日报报  相似文献   

5.
唐天虎 《新闻实践》2009,(11):31-32
名为“晚报”不一定“晚出”常常有论者以数量来证明我国晚报阵容强大,如“截至2002年,全国晚报共有147家”等这样的论证,这是把所有名为“晚报”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晚报都包括进去了。业界对晚报这样概括:傍晚前出版的综合性城市报纸;每天下午或傍晚发行,供人们晚饭前后阅读的报纸,是一日间发行最迟的报纸,常报道午前的消息。按照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6.
用好晚报的撒手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好晚报的撒手锏”———李夫的文章开宗明义,论述“晚”是晚报的命根儿,是晚报独有的最大差异优势,谈笑风生又蕴涵哲理,融入了一名晚报前辈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报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传播新闻.我国新闻界前辈戈公振在他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中曾十分明确地指出:“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这句话说了半个世纪了,直到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报纸,至今还忽视新闻,其中以晚报为最. 凡是报纸,不管它姓“晚”、姓“日”,还是姓“周”,都应该是报,而不是杂志.现在往往强调了它的姓,而忽视了它作为报纸的固有功能.说晚报姓晚,喻意要注意报纸的可读性,要有晚报的特点.抓报纸的可读性当然设有错,值得注意的是由此产生的晚报杂志化、日报晚报化的做法.所谓  相似文献   

8.
近日,翻看在江苏地区发行量颇大的一家晚报时,却着实被该报文摘版给“噎”了好一阵。这家晚报文摘版搞了一点小“创新”:简要文摘的署名均为原载报刊的两个字的简称,如“中教”“光明”“北晚”等。然而,这样署名简要是简要多了,却让读者难以明白。如果说“光明”“北晚”还好推测的话,那么诸如“人海”“南早”“都讯”的简称则就让人纳闷。一些简称即使“还原”,也难以“定位”,如“新晚”,既可以理解为《新民晚报》,也可理解为《新晚报》。至于“经参”和“经考’,究竟是不是同指《经济参考报》就更不得而知了。笔者因工作之…  相似文献   

9.
晚报要晚出     
2002年11月8日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日子。当天上午由于种种原因,我周围的一些同志没有能够在媒体(电视和广播)上看到或听到这次大会的开幕式盛况,心中留下下了深深的遗憾。人们在议论这件事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西宁地区有一张下午出版发行的报纸就可以为因此而苦恼的人们解困了。那么《西宁晚报》何不充分利用自身作为“晚”报的优势,挖掘”当日新闻”资源,做到晚报晚出,占领晚报自己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既填补西宁地区没有晚报出版的空白,又解决众多读者看晚  相似文献   

10.
陈映  董天策 《新闻界》2005,(2):52-53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晚报危机”让业界一直对晚报的生存问题保持着关注,也让晚报界走上了改革甚至转型的道路。作为我国晚报界举足轻重的著名品牌报纸,《羊城晚报》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对其重新打造晚报核心竞争力的一项主要内容——以当天新闻为内容主导的办报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我国新闻界提供一些借鉴或启迪。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年,伴随着广播电 视事业的冲击,以及新型经济类、文化类、生活类、文摘类报刊,特别是90年代中叶开始崭露头角的都市报的竞争,我国晚报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应付这样的竞争局面,成为近年晚报乃至整个新闻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笔者本文所言,只是想阐明晚报应处理好与都市报竞争中的“同”和“异”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晚报既要与都市报有所同,又要有所不同。可谓之留“同”、留“异”;求“同”、求“异。 留“同”,指的是对于一些与都市报相比有着共同之处的东西,晚报可以予以保留。那么,晚报与都市报…  相似文献   

12.
晚报与日报在出报时间上存在一个时间差,常使晚报处于劣势,但《羊城晚报》“中国新闻版”前称国内新闻版却抓住这个时间差做文章,把劣势变成了优势,打造出一个风格独特、在读者和同行中都颇有口碑的好版面。出报晚半天,大做当天新闻近几年,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一些晚报无法守住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下的晚报走势董广安,康群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新闻宣传亦是如此。与日报相比,晚报处于“黄金季节”,数量猛增,订户猛增,效益猛增。解放初,只有新民晚报一家晚报。60年代初,又有了北京、羊城、新晚、西安、郑州等几家。80年代初复刊...  相似文献   

14.
当前,报业竞争激烈,各报新招迭出,都在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来,羊城晚报也在朝着这一方向不断探索。 羊城晚报的特色“特”在哪里?就在一个“晚”字上。这本来是过去谈了很多的老问题。然而,最近讨论报纸改革,有的记者编辑提出要防止晚报“日报化”,要保持和增强晚报特色;有的通讯员则说,在晚报上稿很难,往往因稿件不符合要求而“石沉大海”,感到心灰意冷。因此,我们重提办晚报要突出一个“晚”字,这个“晚”字还要同“羊”字紧密结合在一起,围绕这一间题深入探讨羊城晚报的特点和风格。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报纸的活力,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纯晚报来说,机关报晚报往往被认为是竞争中的弱者。然而,只要发挥好机关报晚报的优势,便可赢得竞争。机关报晚报的优势有哪些?我们认为,首先应发挥好权威性的优势。 机关报晚报一姓“党”,二姓“晚”,就长沙晚报而言,当然还要加上三姓“长”。姓“党”,就是要完成好党委机关报的职能,党委机关报就是要说党的话,说好党的话,这样才会有权威。具体来说,党委机关报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6.
晚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类型的报纸,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指一种报纸不同于另一种报纸的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于报纸的读者对象和不同分工,同时又规定和制约着报纸的宣传内容、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可以说,这是任何一张报纸能否办出特色的重要前提。 那么什么叫晚报呢?顾名思义,晚报的主要特点,就在“晚”字上。正如老报人赵超构先生所说的:“日报出版以后,到了晚上还有许多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发生。白天本地发生什么大事,有些什么新闻,可以在晚报上看到。所以‘晚’字这个特点是日报抢不去的。这也是晚报最主要的特色。”赵超构在强…  相似文献   

17.
去年9月由原《雁北日报》改刊而来的《大同晚报》,迄今问世半载有余。我逐日阅读,产生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该报已逐步办出“博而精、趣而雅”的风格。 不可忘记,“晚报”首先是“报”,它是以新闻为主体,为基础的。也不可忘记,“报”而称“晚”必须具有“晚”的特点,它的新闻是以当日之“晚”为特点的。如何体现这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同晚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力求做到“博而精”。 《大同晚报》从自己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点不是在时效性上与日报争一日之短长,而是在内容上力求“博而精”。所谓“博”,就是努力拓宽新闻报道面,且使之具有更多的知识性。该报除重点报道当地要闻外,还报道全省、全国要闻,国际要闻;除报道经济、政治、文化新闻外,还尽力多报道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武汉晚报从1961年5月1日创刊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文革”前的“市委机关报”时期;从1984年9月 1日复刊到1992年7月,日报主办晚报时期;从1992年8月到现在,作为独立的晚报时期。 三个历史时期,武汉晚报虽然扮演了不同的“晚报角色”,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晚报特色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近年来,还把创自身特色当作新闻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探索晚报特色的过程中,我们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是:晚报特点到底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多媒体的“前夹后攻”,如何继承和发展已有的晚报特色?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观念、宣传方式和报道方法,哪些在新形势下仍需继续坚持,哪些需要改变,哪些需要创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这些年来,武汉晚报在创自身的晚报特色的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作法,简而言之,可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创自身更加鲜明的晚报特色。 1984年9月1日,武汉晚报复刊时市委为我们确定的办报方针是:“面向社会、进入家庭、指导生活、陶冶情操”;1992  相似文献   

19.
如果将全国的报业比作“金字塔”,地市晚报正处在塔基的位置。和省级晚报相比,她的影响力弱、发行量低;和地市党报相比,她完全走市场,经营任务重。地市晚报的从业人员曾用网络语言戏称自己“鸭梨山大”。的确,最近几年面对省级晚报的步步紧逼和广告增长的乏力,地市晚报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发展的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地市晚...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晚报“式微”的迹象,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晚报数量呈下降态势。进入新世纪,国内不少地区的晚报亦陷入困境,广告和发行经营步入下行轨道。因而,晚报亦被冠上“夕阳报”的名号,整个晚报业充斥着悲观论调。但是,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武汉晚报则是个例外的样本:在当前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