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黄冈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更加有效的整合推广策略。黄冈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有着多种类、多样化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存在着推广方式单一、视觉信息不统一、传承与发展力度较弱、市场衔接度低等保护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文创产品不同设计载体的分析,提出黄冈市非遗文化整合建设构想,利用黄冈非遗文化整合设计与制作文创产品,实现黄冈非遗文化的整合推广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但由于保护原真性、文化认同等问题,各地区都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基于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针对福建省非遗分类梳理,研究非遗保护与旅游融合模式与发展策略,将非遗植入旅游场域,通过非遗文化符号化、非遗内容叙事化和非遗价值体验化的旅游活动,真正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是高校基本职能。陇南师专参与传承和保护白马藏族"非遗"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之一。把白马藏族"非遗"资源有效融入音乐与舞蹈专业的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也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非遗资源目前在开发中存在着法律保护不足的问题.利用知识产权法特有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非遗资源"所有者"的自我保护和传承意识,而非遗资源的智力成果属性使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成为可能;在坚持适度保护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不同的方式对内蒙古非遗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十多年来羌族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进行梳理,结合近十年来羌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目前羌族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如下具体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非遗申报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尊重当地群众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推动非遗保护跨区域合作发展;积极引入新兴媒体为非遗保护与传播赋能。  相似文献   

7.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传承人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于2015年、2016年对湘黔桂地区侗族非遗传承人进行了田野调查,从传承人的概念和认定、权利和义务、传承方式与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为湘黔桂地区侗族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21,(1):47-53
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并进行着新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既要遵循当前非遗保护的一般性原则,更需立足区域文化生态变迁这一大的文化背景。通过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强化对文化生态变迁过程的研究、发挥非遗新的社会功能、培育新的传承群体、激发非遗持有者新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措施来改善湘西州非遗与所处文化生态的再适应,实现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州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经济、政治、思想的革新成为影响"非遗"教育的关键问题。民族舞蹈传承专业是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立足于云南省丰富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科。文章中,作者把管理者、学生作为主体部分以调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信息反馈,将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和对比分析,反映出办学5年来民族舞蹈传承专业在管理、教学中出现的积极作用和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在此作者将实践经验予以分享,将问题予以分析阐述,与民族舞蹈传承教育专业同仁们共谋"非遗"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相似文献   

11.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并将非遗文化引进课堂,构建非遗文化的教学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可以创新非遗项目传承人制度、创新非遗文化传播途径和实现非遗资源的整合利用等价值;目前荆州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传承危机、受众危机和保存危机等问题;荆州要通过建立并完善非遗资源库、构建非遗数字化博物馆、形成立体化数字传播渠道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非遗数字化成果关涉公共利益,其是否有必要采取私法保护的路径、是否能够作为财产权的客体,亟待澄清。为纾此困,通过“Encoding/Decoding”理论窥探非遗数字化成果受财产权保护的理据,从而明确非遗数字化成果作为财产权客体的法律地位。值此,既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内在契合,又形成了对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效用。依据非遗数字化成果生成与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不同私益品性,可将非遗数字化成果财产权界分为创作者的财产权与传播者的财产权,二者虽然在具体客体上有所差别,但权利内容均以控制权、利用权和处分权为核心。同时应当看到,拘囿于非遗的数字化系以非遗的保护传承为旨归,且其亦是对非遗利用方式的延展,非遗数字化成果财产权主体的权利须受到非遗权利人的制约,并应当以非遗的保护传承作为权利保护的边界,藉此消解非遗数字化成果的确权保护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14.
刘红燕 《职教通讯》2019,(17):19-22
成人学校是乡村的基层教育文化枢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存在的脱域化、碎片化、衰败化现状,提出乡村成校做好非遗传承实践有三大路径:一是挖掘非遗存量,充实非遗乡土特色;二是整合非遗资源,打造全域学习生态;三是活化非遗的现代功能,升华非遗的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以宁波市鄞州区咸祥成校为例,介绍了学校作为区域非遗传承教育基地,通过建设非遗展厅、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学习共同体、丰富非遗进社区等举措,将非遗技艺创作与教育普及无缝对接,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多维统一。  相似文献   

15.
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性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工作上有着地缘关系、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将非遗保护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地方性高职实现传承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传承中做到了基地化、课程化、规范化等"八化",对高职院校非遗的数字化传承工作具有示范性。  相似文献   

16.
王元  孙玫璐 《职教通讯》2019,(17):14-18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断代失传、工艺创新瓶颈等传承危机。职业教育作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方式,在传承观念、传承主体、传承机制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学徒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如注重默会学习、充满人文关怀、学艺必精等。为此,梳理了传统学徒制的内涵与特点,提出从师生关系、课程开发、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发掘其对于职业院校传承非遗文化独特的养分与滋养。  相似文献   

17.
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可以通过开发配套旅游文化产品等形式实现其与数字文化产业的融合,推进文化演艺旅游。本研究基于旅游演艺视角,分析民族音乐非遗的旅游演艺产品特征,对旅游演艺视角的民族音乐非遗研发提出新思路,为各地民族音乐非遗文化保护搭建交流平台,挖掘非遗项目,升级景区演艺剧目,鼓励地方高校开设民族音乐专业课程,最终实现我国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当下"非遗"事象的考察与分析,本文认为当下非遗工作亟需生态哲学理念上的观照和各族民众文化生活上的应用重构。构建多维体系化传承机制,巩固生态基础环境,拓展生态传承路径,培植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再辅以生态文明倾向的工作思路、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等,这将有利于非遗工作生态化重构,进而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迈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9.
非遗是大湘西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也是大湘西经济发展不可或缺而目前又迫切需要通过旅游开发利用来强化保护的资源,但目前大湘西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因而需要建立健全以组织机构支撑、规章制度支撑等为主体的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工业文明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和忽视。落实和加强非遗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传承先民生活智慧、复兴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华人民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青少年作为非遗文化的重点传播对象,既是参与者、享用者,同时也是传承者。而学校作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阵地,课程建设是核心。本文旨在从非遗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整体构建,发挥非遗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发展,延续非遗的生命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