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20世纪40年代初,国统区关于“妇女回家”问题的论战显示,主张“妇女回家”的封建守旧派依据了长期以来颇有影响的生理决定论,而反对“妇女回家”的先进人士则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了具有社会性别理论特征的理念,并取得了舆论胜利,但实际生活中却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裁减女职员逆流。先进人士对“回家论”者的批驳因服从抗战需要,没有持续下去,因而这次对旧思想文化观念的清算并不彻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期,贤妻良母主义盛行,与男性话语中的"贤妻良母"不同,女性知识分子从女性角度出发,赋予了它独特的含义,这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生活经验.她们重构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提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在思想观念方面为女性解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改革时期“妇女回家”论争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矛盾的凸显密切相关,它体现了性别意识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缺席与在场。“妇女回家”倡导者敌意与善意并存的性别歧视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构性别本质主义,打破生理决定命运的神话。妇女解放的真实诉求是实现性别公正,我们必须尊重妇女的就业权利。男女没有高下、主次之分,平等对待、和谐相处,社会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抗战前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是由国际和国内两重因素促成的,通过对这次争论原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妇女的处境,为现存的妇女问题找到历史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权是妇女获得其他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基础。20~30年代,随着广东政治的相对进步、开明和经济的相对发展,为妇女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妇女的受教育权得到了相对的发展,为女性自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广东妇女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7.
日本女性具有温柔、谦卑、顺从、忍耐、忠诚、坚毅、果敢的性格,是不折不扣的“贤妻良母”.这种“贤妻良母”型女性的形成,与日本的传统女性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在日本的教育传统中,女性教育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就是使女子拥有强健的体魄、柔顺的性格和治家的本领,实际上就是培养“贤妻良母”.“贤妻良母”思想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邵波 《安顺学院学报》2012,(1):98-100,108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开始于大革命失败之后,是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政党、派别组织对中国现状及前途的大讨论。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争的发端、主要过程、各派的主要观点以及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左翼小说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叙事形式之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混杂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体建构的方式,它创造了左翼文学阶级叙事全新的"意义架构"和"知觉样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对婚姻风俗的刻画,在五四文坛一枝独秀。他们从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贞洁的观念、寡妇的命运这三个角度考察,显示出作家们在风俗表面之下严肃沉痛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11.
冰心的新“良妻贤母主义”的内涵及体现出的对中国传统女性意识的部分趋同和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真实地表现出在新旧思想交替、碰撞的“五四”时期,我国女性意识不断嬗变与发展前进的历程。文章从婚姻家庭观念、女性主体意识及文体意识三个角度,论述了冰心独具时代色彩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3.
“去来 ,归去来”与“去去 ,归去去”等是陶渊明及其他魏晋唐宋大诗人几乎都使用过的两种表趋向的语词。其使用情况及准确含义 ,语文学界至今没能认识清楚 ,因而在评价和赏析陶渊明及其他诗人名作时 ,一是对陶渊明的创作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是在错误前提下任意发挥 ,三是反映出当今一些学者治学不严谨。结论 :“去来”是离来 ,“去去”是离去 ,在它们前后加“归”与“兮”仅为调整音节。“归去来”就是归离来 ,亦即离某归来。  相似文献   

14.
"男主外,女主内"是近代社会的家庭伦理模式,它要求女性争做贤妻良母。娜拉本意要做贤妻良母以实现自我,"假冒签名"事件却令她做不成,所以才离家出走了。婚姻中许多难题,不是能一走了之的,人生需要相互担待,相互包容。伦理的规范和法律的规范可以数学式地复数存在,生活亦需要含糊暧昧,娜拉的出路在于及早回头。  相似文献   

15.
产生于汉代的《焦仲卿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女性人权的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对女性人身自由、婚姻自主和人格尊严等方面的侵害。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之初的女作家话剧创作,就内容而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型作家的创作,以塑造女英雄为主,试图以此来回应除旧布新、弘扬自我的五四时代精神;另一类是学者型作家的创作,以家庭为核心,批判男人的守旧和顽固传统观念,本文通过对她们剧作内容的分析,结合话剧本身的特点,揭示了现代女作家的话剧创作中,从起步之初就预言了必然放弃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黄金时期。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良友》画报对现代性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良友》为蓝本,立足于画报中的女性图像,对女性图像叙事中的现代性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画报中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想象是在对图像的模拟凝视中实现的,其中,女性图像中的女性所显现出来的时尚和健康形象以及生活方式也被作为现代性消费模式所消费,与此同时,女性图像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向人们编织和讲述着一个个现代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从后殖民的视角梳理了美国主流话语中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分析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中的母亲形象,指出其塑造的新型中国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沉默、柔弱可怜的刻板印象,对华裔自身在西方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是否应将夫妻互相忠实规定为法律义务的争论 ,涉及到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法理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 ,只有全面、辩证地理解这一问题 ,才能清楚地认识到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规定 ,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京”“海”之争并非严格的派别论争,只是一场由沈从发难、此后也主要是他一人代表“京派”,与在上海的非“海派”作家之间围绕何谓“海派”、“京派”的讨论,表明双方在如何看待时代与艺术、政治与学关系方面潜隐着分歧,且在论争的两次余波中更趋明朗。李初梨的“宏论”发自肺腑,公允全面,是对“京”“海”之争、“反差不多”论争甚至30年代左翼学与自由主义学论争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