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军 《上海集邮》2004,(11):29-29
“邮市涨了,涨得很厉害,是暴涨”,议论邮市的文章无不津津乐道。但上涨行情的主角不是已经开始销毁的1992—2001年间发行的邮票,而是尚在发行期之内的新邮。面对如此状况,炒家亢奋了,邮政微笑了,集邮者无奈了——也许此事与大多数集邮者无关。因为新邮发行面世而非面市;因为国家邮政局承诺新邮的发行期是半年;因为集邮者的  相似文献   

2.
2001年春季,京沪等几个大城市邮市曾火爆一时,有的记即以“井喷”这种耸人听闻的字样加以报道,似乎“邮市的春天”(像1997年那样)又来临了,邮商们赚大钱、做暴发户的机会又到了。殊不知,不过月余,迅即泡沫散去、尘埃落定,“井喷”短命结束,于是就有人唉叹“邮市顽疾”难治,纷纷开出新药方。其实,“井喷”的短命是意料中事,决非偶然,根本病症在于邮市操作不符合客观规律,一直在误区中挣扎,不是让邮市服务于集邮活动的需要,而是竭力张扬“邮市左右集邮”的片面个性,其结果必然如此,我以为,其中最主要的误区如下:  相似文献   

3.
儿子在澳大利亚,2011年7月,我和夫人去探亲旅游。作为集邮爱好者,在异国他乡我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寻邮,一路所遇点点滴滴,说来由于语言不通造成了一些麻烦,但苦中有乐,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4.
我的遭遇     
宜尤翁 《中国集邮》2000,(10):26-27
5月28日星期天。这天上午9时许,我提着20多年来搜集整理成册的邮票和邮品,准备找大学路邮市5区的祝师傅(市邮协理事)为我的邮册进行品相鉴定,以增长邮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想对部分邮折、卡、片作些转让或交换。不料,当我走到临近邮市的报刊门市部门前时,被一名貌似集邮“内行”的中年人拦住,问我有何票  相似文献   

5.
姬哲 《中国集邮》2000,(10):27-27
在邮票市场上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专门拦截进邮市卖邮票的人,人称邮市上的“狼”,他们没有固定摊位,没有营业执照。这些人多是在市场门口,只要看见提着兜儿进市场的陌生人.他们就向前关心地问“卖邮票吗?”假如卖邮票的犹豫一下,或说“卖”,这些人就呼拉围上来,“看看你带的什么邮票”,于是鲸吞蚕食地瓜分起来。  相似文献   

6.
邮局集邮柜台 在港3月,我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去买邮票的两个去处:邮局集邮柜台和邮市,了解香港集邮与邮市现状。 香港较大的邮局都设集邮柜台,其中首推位于中环的邮政总局,新邮上柜后数月内在此都能买到,营业时间最长,每天8点到下午6点,周日则至下午2点,而其他邮局没这么长,尤其周日都不营业。 邮政总局的集邮柜台漆成绿白相间颜色,柜台摆  相似文献   

7.
郝克强 《围棋天地》2005,(24):67-67
我遇见过一些到美国探亲的中国老头,在美国住不上两三个月就回来了。他们说能交流的亲朋好友少,语言文字又有障碍,整天窝在家里没事干,实在闷得慌。我赴美探亲多次,知道这种感受是什么滋味。但我身处异国他乡,并不觉得日子怎样难过。因为在这里吸引我的除了含贻弄孙的团圆天伦之乐,还有在故土离不开的、给人以无穷情趣的围棋时常相伴。  相似文献   

8.
瑛子 《中国集邮》2000,(6):22-22
在4月13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刘建辉宣布了一系列振兴邮市的举措。由于目前的邮市处在盘跌时间长达3年的历史性底部,许许多多的小型张、邮资封片等的价格也处在历史最低点,因此,如何解读近期国家邮政局出台的上述举措,显然将影响到邮市日后的把握和操作。在此,笔结合邮  相似文献   

9.
1999年8月4日,国家邮政局特派了一位副处长专程到四川简阳,与我亲切交谈了邮政管理部门将要出台一些启动邮市和保护邮人利益的措施。我把这一好消息在报上刊登后。想不到没有产生大的反响。经了解,许多集邮、投资对邮市已经失去了信心,因为近年来他们预订的邮票总是打折。不久前,我收到天津一位名叫焦心捷的老集邮的来信说。他集邮已有37年历史。他花146元预订的1998年邮票。目前市场上100元都无人要,惊呼自己成了傻瓜,拿钱订的邮票成了“废纸”。他伤心地  相似文献   

10.
窗外,骄阳似火。盛夏的天气日渐热煞人。与酷暑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令邮人爱恨交加的邮市似乎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依旧软绵绵。今年已面世的12套新邮首次全线告“负”,从面值线上集体“下岗”,又成打折新族。经过深思熟虑,笔觉得,对目前市道下的新邮不宜放量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邮市无机会。因为,新邮毕竟只是邮  相似文献   

11.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上海邮市迎来了一派繁忙景象,卢工邮市内好戏连台。 由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以“和谐在鼠年双花下社区”为主题的2008上海集邮节卢工分会场,于2008年3月19日上午在上海卢工邮市二楼展厅拉开了帷幕,这次分会场活动把宣扬和谐题材的火柴贴(俗称“火花”)和邮票(俗称“邮花”)进行展览,并免费赠送给社区爱好者和居民,作为一种新颖的集邮集“花”活动的尝试,旨在宣扬集邮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宝木 《中国集邮》2000,(9):14-15
2000年的邮市缺少什么?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列出了清单:缺资金、缺人气、缺热点、缺投资、缺一锤定音的政策等等。应该说上面的这些因素对邮市的现状制约较大,是市场发展缺少动力的重要原因。但笔认为,目前的邮市中最缺少的还是信心,这已经成为邮市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杨启国 《集邮博览》2001,(11):41-41
邮“是”说的是邮票属性,邮市讲的是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玉兰盛开、樱花怒放,在明媚春光中,4月4日,北京马连道邮币卡市场召开了“创一流邮市,依法规范集邮市场”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国家邮政局行业管理司副司长安定、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陈祥林处长、北京市宣武区经贸委主任王佐、北京邮政管理局行管处执法大队负责人杨健等领导,北京两大邮市的邮商代表以及首都新闻界的十几家媒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15.
沈泓 《中国集邮》2000,(9):20-23
进入火热的夏天,邮市却依然淡静。但淡静不是无波无纹,其中最大的波纹就是全国范围的销毁邮票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从而给邮市带来了一些变化。当然这些变化只能说是海面底层的暗流或潜流,大多数邮人都麻木了。  相似文献   

16.
吴荣先 《中国集邮》2001,20(10):40-40
经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我与吴昌学共同编的《邮市解庄》与各位见面了,恰好我在武钢的工作也告一段落,“解甲归邮”。30余年飞逝,满头青丝变鬓白,人生的黄金岁月终于以书的形式作一总结,不由感慨系之。  相似文献   

17.
吴伟忠 《收藏》2001,(2):63-64
新中国的小本票是从1980年6月1日发行的。从当年发行SBI《童话“咕咚”》,到1991年1月5日发行SBI8《羊年》小本票止,共计18本。它们自成一体,是J、T邮票中的“独立板块”。随着J、T邮票结束发行,小本票这个独特的品种也暂时停止。一直到九年半以后的2000年8月8日,备受人们关注的SBI9《小鲤鱼跳龙门》小本票又重新发行。尽管有不少人期望该本票的发行能带动长期低迷的邮市走出一波向上的行情,但冷静的投资者依然不相信目前的邮市能从此走强。  相似文献   

18.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19.
筱娴 《中国集邮》2000,(9):17-18
七月酷暑,热浪难挡,邮市进入了每年一遇的歇夏期,由于市场低迷,因此今年歇夏期邮市的冷寂与气温的急剧上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尽管如此,邮市上铁杆摊商仍然在战高温,等待着渺茫的奇迹出现。  相似文献   

20.
称得上邮虫,必定是那些对集邮十分热爱,对邮票这种“微型”艺术品视若掌上明珠;或是那些不辞辛苦,奔走于邮市之中,为广大邮迷搬运着精神食粮的邮商、投资,皆可称之为邮虫。蜜蜂飞舞于鲜花丛中,邮虫活跃于邮市的海洋,采集着各种“花粉”,传播着邮讯商情,撷取各方化信息,在收集和鉴赏这方寸艺术佳品的同时,对集邮的兴趣也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