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以Brown&Levinson和Leech的礼貌理论为框架,从礼貌原则的角度说明了对礼貌语言的策略性操纵。研究结果认为,对语言交际情景中不同对象所表示出的礼貌或非礼貌可能带来策略上的不同效果,并且说话人可以利用形式礼貌与实质礼貌之间的复杂关系来操纵礼貌语言的使用,使之显示出种种策略性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古代也是受人敬重的职业。先秦时期,把教师称为“师傅”,可见人们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如今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都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对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称“讲师”,“助教”为国子监教师的称呼,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博士”之称源于战国,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先秦至汉代有称教师为“师资”的。汉代还称…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陆续亮相西方荧屏。在此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特别是礼貌语的翻译,为外国观众接受华语电影减少文化障碍取得国际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方礼貌理论研究的比较,发现其理论上的差距;通过对礼貌语之称谓、寒暄语以及赞美语回应的探析,从微观上探究礼貌语字幕翻译策略,解决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观众对以古代文化为题材的华语电影的接受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谦称:交往时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用于尊敬对方.昵称与贱称:表示亲昵的称呼,表示鄙视轻贱的称谓.加字称谓:有时称谓前加“先”“太”等字样,以表谦敬和关系.职业称谓:古人提到从事某一职业的某人时,往往先称其职业,后加上其名.  相似文献   

6.
性德,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明珠子也。 〔注〕纳喇为金时著姓,散处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张城费德里等地方。 嫌名:《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嫌名谓声相近也。若禹与雨,丘与区也”。“礽”、“成”声相近。按《曲礼》上:“不讳嫌名。”韩愈《讳辩》举例说:‘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那么,“成”字本不应避讳。但后世有人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 “小哥”多是对男性青少年和幼儿的客气称呼,有时也特指官宦人家子弟.而现代生活和网络媒体中出现的“小哥”最初多指服务行业的男青年,并常以组配称谓的形式出现,后逐渐形成了词语模“XX小哥”,继而模因出大量“小哥”称谓,目前仅限于背称.“小哥”用于背称与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有关,有其独特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8.
古代"避讳"之礼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古人忌讳传统的延续或传承,即在人死之后讳称其名,以示敬鬼神之义,并由最初的避君王名讳,又发展出家讳、私讳,甚至名字的谐音也要讳,演绎出种种避讳之事,避讳之制因此愈演愈烈。避讳制度既有敬奉鬼神、尊崇先父先王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迂腐而荒诞不经的迷信观念。  相似文献   

9.
《孟子·告子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赵岐注:“礼者,接之以礼也;貌者,颜色和顺,有乐贤之容。礼衰,不敬也;貌衰,不悦也。”从字面上来解释“礼貌”一词,是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得体气度与风范。因此,礼貌教育绝不是教孩子学会打招呼,学一些礼貌敬语这么筒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成人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社会领域中也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曰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  相似文献   

10.
吴莹霜 《教育探索》2001,(11):84-84
何为礼貌?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明的社会活动,是语言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古人云:“礼者,法之大也,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如果一切都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是以礼教为中心的。对上讲礼就是忠君孝亲,对同辈及下辈讲礼就是“仁”、“爱”。因此,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教师要教育学生将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讲文明、讲礼貌,力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一、礼貌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礼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