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汪化云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2):61-62,66
遇笑容先生《从语法结构探讨&;lt;儒林外史&;gt;的作者问题》一文(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5期,以下简称“遇文”),根据四个语法点在《儒林外史》前后分布的差异,得出了“后23回为他人所续”的结论。我们觉得文中有以下几点与原书不合,不能证明遇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败产、反科举、夫妇游山,是最能表现杜少卿性格的三个关键性情节。本文企图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说明这个形象的思想本质。一、关于败产吴敬梓以十分简炼的笔墨,先介绍社少卿的家世:他是天长杜状元的曾孙。家声科第从来美,被人誉为“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上辈七大房,现有堂兄弟六、七十,未仕者,一个个都在“守着田园做举业。”这样的家族,在十八世纪的中国,可谓典型的科举世家  相似文献   

3.
<正> 《青年作家》一九八五年第十一期的末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鲁迅并不喜欢《阿Q 正传》”!这篇短文抄引了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中所说的几段话作为有力的论据。很快,上海的《报刊文摘》(第三○八期)摘引了这篇短文,标题改为“鲁迅并不以为《阿Q 正传》是他的代表作”。文章虽然登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小说史上,《儒林外史》以其卓绝的讽刺艺术而独树一帜,是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它产生在十八世纪中叶,并非偶然。当时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社会在一些方面还呈现虚假的繁荣,其实是回光返照。整个封建制度早已腐败透顶。“嘲笑,这是垂死的社会的文学。”那人欲横流,世风浇薄,到处充满罪孽和堕落的社会现实,为作者操戈讽刺,施展艺术才能,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而吴敬梓由于社会进步的思想影响和自己的切身经历,使他对围绕科举制度的种种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里有三个"最"类程度副词:"最"、"最为"、"最是"。这些程度副词在使用频率和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统计法,逐一考察它们在组合功能、句法功能、句式搭配方面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使用家下、锅铁脸、停当、过、连三、吃春酒、挺觉、辣燥、厦子、搭嘴、马子、上人、样范等全椒方言词汇来增强表达效果,同时可见"得V"、"V+了+一交"、"N+把+N"等方言语法类型。准确理解这些方言词汇及语法类型的特有内涵,对分析《儒林外史》的内容及艺术成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谁的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老师问。“妈妈。”学生答。老师觉得学生的回答语句不完整,缺少谓语,便追问道:“妈妈怎么啦?”“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老师仍然觉得学生的回答语句不完整,缺少主语,便又反问道:“谁的胸前戴着一朵大红花?”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国家,人们可能会当真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在英国,这只不过是一句挖苦的话,就像是说“你没长眼睛吗”。英国法律规定小孩从5岁到16岁都必须接受全日制教育,如果孩子不去上学,就学官员会上门问个究竟。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孩子的父母可能会被起诉。但是,至于孩子上什么学校,父母亲有一定的挑选权。事实上,如果父母亲想亲自教孩子念书的话也可以,不过应由督察来审批他们的课程表、教学方法和设施。然而,绝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上学,在那儿教育设施(包括教科书和文具)全都免费。有些孩子5岁前还上幼儿园(其正式名称为“幼儿学校…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中 ,“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 ,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 ,“将”的用法有 :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选粹《儒林外史》画出了封建知识分子的形形色色,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严监生积下了十多万银子的家财。临死那天从被单中伸出手来,竖起两个指头,众人不解其意。妻子走到油灯前,把燃着的两根灯草挑断一根。严监生登时放下手来,断了气。小说借这一情节刻画了一个吝啬鬼渺小的灵魂,画家惟妙惟肖的描绘提升了文字的感性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黑板上有一个长方形图,注明了它的长是20丈,宽是3丈。一个学生被指名在黑板上计算它的面积。“3平方丈×20=60平方丈”,这个学生写出了算式.  相似文献   

12.
主谓一致通常按照语法一致、意义一致与毗邻一致等三条原则决定或做出选择,但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主谓语之间表面上“不一致”的现象。本文拟就这些特殊情况做一介绍。一、many a+单数名词、more than one+单数名词、one…and a half+复数名词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如: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打”字译成英语时有多种多样的表示法,请小朋友时刻把握“打”法。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3年9期刊登的《“难免不……”≠“难免……”》一文说:“‘难免不’是个短语,‘难免’多了一个否定副词‘不’,显然,它是对‘难免’的否定。”我们认为把“难免不”看作一个短语是不妥当的。短语是词和词按照语法和语义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比词高一级的语法单位,其内部的直接成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语法结构关系,譬如陈述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联合关系等等。固然,“难免不”是由一个形容词“难免”(“难免”的词性,向有争议,我们赞同邢福义先生的看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0月13日,我有幸聆听了金明东老师执教的《一只小鸟》,他的教学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教学态度严谨,令与会者叹服。【案例】师:今天,我们就围绕“捉”这个字来学习课文,请我们了不起的401班的同学们想想看,这些小孩子,他们为什么要捉小鸟?想清楚了吗?(生:清楚了)请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过去习惯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学生欲开始)停,为什么要捉小鸟?读课文,想原因,把有关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还有一点,捉的原因不止一个,想得越多越好。(学生自由讨论研究,师巡视)师:我们来交流交流。生(:笑嘻嘻)因为,因为小孩子肚子饿了…  相似文献   

16.
<正> 从《金瓶梅》问世(1610年或1611年)到《儒林外史》成书(约1750年)之间的百余年里,中国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小说.但是,不管这些小说自身优点如何,却没有一部在文体改革及技巧出新方面,或在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所起巨大影响方面堪与《儒林外史》匹敌.《好逑传》、《内蒲团》、《西游补》、《醒世姻缘)、均系虚构,其作者囿于成规,都落入了说书人浮丽文体的窠臼.《儒淋外史》却很少拘泥于那些俗套,歌赋与诗词体的描写明显地消失了,在一部十分重要的国语小说中,开创了他用通俗的散文的先例,从而使描写性段落与叙述性内容熔为一体.作者在写作时不用现成的诗歌语汇,而是依赖自己对人物和环境的切身观察.书中还很少出现方言俚语,而文言只见于儒生的言谈.由于《儒林外史》所表现的这些优点,我们赞同钱玄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物原型、故事本事、创作时间等都有考证的余地。如有关严贡生、严监生、成老爹、“添四客”等人物之若干重要情节各有所本,而由吴敬梓曾一度为塾师等可推论《外史》成书当在乾隆七年至十四年(1742-1749)之间,首尾8年。虽杂凑成文,但放眼广阔的文化背景深研一书,便可以从小处见大,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一部抨击清代现实的不朽巨,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唯一的以知识分子群体为舞台中心人物的长篇经典。它是反思学,自身的反思,时代的反思,历史的反思,而聚光于化的反思,从儒林中人的颓败和城乡社会的荒诞中揭示了中国传统明的危机。自唐人小说以来,“为人生”、“为改良人生”的自我意识清醒度,未有达及吴敬梓。吴敬梓是真切洞察明危机的先驱,五四新学运动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本刊2002年第24期上有周创同学写的(《“水滴石穿”科学吗?》一文。我阅读时因为自己与周创的想法相同,便想看看他说得怎样,是否将我们共同的意见都说出来了。读完此文之后,我认为他写的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不过,他没有将水滴石穿真正的原理解释清楚,下面是我的补充。一块完整的石头,被水砸出一个1-2厘米的小坑,这个问题周创同学已经解释清楚了,到后来,虽然水滴不能直接  相似文献   

20.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展现了牛布衣、牛玉圃和牛浦郎三位相互关联的士林人物,从“三牛”形象的比较分析中,可见八股科举制度与追求功名富贵,是这些人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