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种理解抛开了“我”的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每读此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就会引起我的同情、激愤,使我们对黑暗旧社会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是一个悲剧,但作者为何要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安排在“祝福”中呢?小说为何又要以“祝福”为题呢? 根据课文情节,我认为:“祝福”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治阶级借以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林香扬 《成才之路》2010,(16):74-75
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是鲁迅塑造的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女性,小说对女性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鲁迅把“妇女解放”这个问题放在社会解放这个社会思想大课题来进行探索的,即社会解放了,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吴组缃以其融合北平作家和左翼学艺术风格的小说创作引起了坛的关注。吴组缃早期的小说创作对妇女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时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时代社会变迁与人的生活处境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为现代学史贡献了“量”少而“质”佳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尤为突出,主要有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通过她们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也说明个人反抗的无力。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于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关心和同情。  相似文献   

7.
茅盾小说具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色彩,茅盾从悲剧美的高度,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揭示了各类悲剧产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因素,寄寓着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憎恨与反抗、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茅盾小说中的各类悲剧色彩斑斓,因其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石,故色调有别于中国或西方的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旧北平为背景,描写了勤劳、朴实、善良、好强的人力车夫祥子由"人"而堕落为懒惰、贪婪、麻木、缺德的"非人"的悲惨遭遇,讲述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蚀下,祥子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悲剧过程,充分表露了老舍对于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特殊位置,使我产生研究其艺术成就的兴趣,本文我从深刻的悲剧意义、典型的人物塑造、鲜活的"京味儿"三个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9.
哈代小说中浓郁的宿命色彩被称做悲剧意识,或是悲观意识。沈从小说中也有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似乎人的命运总是成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悲剧。前苏联艺评论家称哈代为“悲威而刚毅的艺术家”,“悲威”不是哈代小说唯一的基调。也不是沈从的小说的基调。本主要探讨的是这二人的小说如何展现他们“刚毅”的一面及其对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窦娥和祥林嫂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两个妇女形象,她们身世地位相似,都是悲剧命运,黑暗的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封建礼教,剥夺了她们生存的权利。关汉卿怀着激愤之情,将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权,鲁迅以悲悯之心,借祥林嫂的不幸,广泛而深入地挖掘了广大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首先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必须推翻封建制度,必须进行深沉韧性的战斗。  相似文献   

11.
《祝福》是深刻揭示旧社会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祥林嫂以其悲惨的遭遇、悲哀的命运和悲剧的形象震撼人心。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于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吃人本质。把浓烈的悲剧氛围和选材的典型性、艺术性相联袂,相互烘托,交相辉映,使主题得到深化,不仅值得师生鉴赏,更堪作我们写作的拓本。 一、小说要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作品尤注重后者。 小说的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这时她已丧夫失子,被大伯收拾屋子驱赶出来,可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封建礼教的桎梏束缚下,这  相似文献   

1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位贫穷、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子苔丝的短暂而悲惨的一生。本文从社会的悲剧、命运的悲剧、人为的悲剧,这三个方面来解读"堕落女性"——女主人公苔丝的人生悲剧,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给英国偏远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带来的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3.
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的悲剧》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1906年发生在美国的真人真事为基础,经过作者的提炼、艺术虚构而成。作品写一个出身微寒的青年克莱特因谋杀情人而被判处死刑的经过,提出了美国青年的命运问题。它通过克莱特这个普通青年短促的一生,通过他的苦闷、挣扎、彷徨、堕落和毁灭,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而沉重的控诉。克莱特性格的变化过程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风尚、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方式对青年的腐蚀,揭示了他悲剧的根源。小说中克莱特形象的深刻意义使它赢得了美国进步文学界所予的“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的赞誉。克莱特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美国资本主义腐朽  相似文献   

14.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月牙儿》与《棉花垛》以主人公母女两代人相继为娼的命运,为我们揭示了旧中国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避免的性别悲剧,尽管两篇小说中主人公性格不同、堕落的主客观因素不同,但结局却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16.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一出感人至深的有名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关汉卿写了一个善良妇女窦娥的悲惨命运,通过窦娥的“毁灭”结局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揭示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7.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旧社会如何把人变成"鬼"的罪恶本质。本文拟从祥子的悲剧命运、悲剧产生的原因及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三方面略作探讨,以期对小说反映出的社会意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鲁镇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病态社会的缩影,它的背后是一个吃人的大环境。祥林嫂是中国千千万万底层百姓中一位不幸的女性,无论她如何抗争,都不能摆脱“被吃”的命运。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演典型悲剧结局的分析,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对挖掘作品主题的意义有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旧社会如何把人变成"鬼"的罪恶本质。本文拟从祥子的悲剧命运、悲剧产生的原因及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三方面略作探讨,以期对小说反映出的社会意义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一生致力于对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妇女问题尤其给予了深切关注。祥林嫂、爱姑、子君这些看似身世经历、处境教养、思想追求迥然相异的女性,然而,在她们深层的思想命脉中,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惊人的相似:都曾对自己的命运有所反抗,最终却接受并顺应了现实社会对妇女的角色规范。其悲剧有着复杂的社会内蕴、文化根源和心理因素:对封建专制权威神圣的恐惧,源于无意识无主名杀人团的威逼、妇女传统角色意识和奴性心理。鲁迅在艺术手法上突破传统小说情节和人物言行描写的表现方式,采用不同人物的对照,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对比,人物言与行、表与里、情绪涨落变幻对比,人物悲剧命运与喜剧氛围对照,成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悲剧女性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