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博 《体育学刊》2001,8(6):28-30
通过献资料、理论分析、对比等方法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是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方向,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学校体育的科学地位具有特殊意义。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结合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更新现念、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益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凌霄 《体育风尚》2023,(8):71-73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分法对上海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实践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中职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上海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和评估与反馈机制不完善,并提出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丰富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和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等策略。  相似文献   

3.
林麟 《体育师友》2003,(4):43-4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作为学校教育基础学科的学校体育不仅仅要增强体质,而且要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要突出健康教育的思想,必须全面进行健康教育,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笔者就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有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析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学校体育要突出健康教育的思想,努力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中,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效地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本文就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有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体育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健康、愉快和有效地进行学习、工作及生活的能力,以及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体育意识,为培养社会及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服务。依据这一教育思想,就学校体育过程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谈点自己的观点。一、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思想、意识、行为健康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以学生掌握身体生长发育知识,了解青春发育期心理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7.
邢建超  何有瑜 《精武》2014,(4):139-139,141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我国学校体育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和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就是培养"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独特个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立足岗位、勤奋学习、研究前沿体育理论,重视体育教学改革信息动态、改进教法、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体育健康知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受益。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旨在探讨未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发展思路。结论认为:目前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存在着评价目的不够明确和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两个问题。提出明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目的、完善指标体系的途径和全面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形成学校健康教育、学生体检和学校体育教育三者相结合的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的目标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技能与健身方法;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体育教育的科学管理,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学校体育教育却长期把锻炼身体、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作为目标导向,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据有关报导,1995年北京某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体质下滑,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最直接。通过学校体育的途径,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积极的干预,是当前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一个有效手段。提高学校体育开展力和对学生体质干预力的主要策略:一要强化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引导功能;二要营造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保障性的支持;三要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养成锻炼习惯;四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运动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于红民 《体育学刊》2004,11(1):87-89
阐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学校体育具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着重在改变教师观念,身心健康并重;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坚持体育锻炼的适量性;激发积极情绪,使学生有运动快乐感。  相似文献   

14.
曹强 《体育教学》2014,(11):22-23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锻炼身体,除了健身和运动技能外,同时也注重培养智力、社交、情感方面的能力,达到发展身体、发展运动和动作、发展智力、发展社交,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我们嘉兴市南湖区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着重从课堂教学转型及校园体育活动方式转变为抓手,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体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这既是体育功能价值的体现,也彰显了体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应聚焦于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课后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竞赛、校园足球发展以及运动处方应用等5个重点领域。在对重点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推进和深化改革,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的实际效能;秉持体教融合理念,构建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注重内涵发展,发挥校园足球体质健康促进作用;实施精准治理,加强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学校在体育工作方面,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学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走出了一条有大兴一中特色的体育教育之路。一、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作为一名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列:重视体育工作,加强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2月24日在京召开了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出,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的总体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强调,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学校体育工作关乎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8.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提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健康促进"理论提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新理念。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作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这一根本,学校体育内容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要以学校体育为主导。首先,学校体育应树立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学校体育教育要成为承载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再次,应倡导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目前基层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些现状。由于某些学校领导对体育认识的偏差、教育政策制度不能落实、家长的体育观等因素导致学校体育教育的缺失,从而造成学生体质持续下降。建议教育部门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管力度,加大必要的政策性引导,通过制度、约束、条例等手段来促进各级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将体育考核成绩全面纳入学生考核体系,借以引起学校、学生的重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安全第一与健康第一,应始终是学校体育课的宗旨。但根据我们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观察与教学调研统计,全国现有不少学校在体育课中,却因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不重视、体育安全健康教育的不作为、体育课安全管理责任的疏漏,以及体育教师不负责任与不规范的教学,不但引发了诸多安全隐患,而且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了较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