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社会学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基础段)、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广告学、秘书、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目前介绍社会学知识的教材、资料日益增多,尽管编排体例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大体都包含了对社会学基本问题、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领域和基本理论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这几部分的介绍。因此学习《社会学概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桂学研究必须夯实学科基础及其理论与方法论基础,社会学是其基础之一。社会学的实证性、经验性、应用性特征在其理论、原则、方法上充分体现,为区域社会学研究提供社会构成、结构、群体、社区、民族、角色、变迁等理论基础与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方法技术构成的方法体系,也为桂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推动广西区域社会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拓展桂学研究视野及其社会学研究视角,奠定桂学研究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应用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社会历史阶段的应用社会学研究,都必须根据当时社会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一定的研究准则,以指导和规范各项应用社会学研究活动,为当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服务。根据我国现实社会的基本状况和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并考虑到应用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性和实用性特点,现阶段我国应用社会学研究必须遵循三大准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行动准则、坚持从发展着眼的目标取向准则和切实按科学办事的探求方法准则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社会学,其基础研究尚处于探索发展之中,本从整体上阐述了大学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学术界在研究毛泽东社会学思想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集中探讨了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分析了毛泽东的调查研究、阶级阶层、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社会学思想;开始了对毛泽东的应用社会学思想的研究,关涉毛泽东的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军事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方面的思想,凸显毛泽东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支学科形成的贡献。今后,还可以在基本概念厘定、系统性研究、研究深度的拓展、文献资料的使用、研究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努力,使毛泽东社会学思想的研究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确立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研究方法,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涂尔干的这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对教育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课程的社会学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于对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消化、课程的社会学分析和对构建"课程社会学"学科的探讨等方面,存在着研究内容分布不均、研究视角不尽合理、本土化程度不高、指导实践有限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增强研究力量、构建三维范式框架、促进研究的本土化、增强研究的学术责任感和实践使命.  相似文献   

8.
政治学视野中的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理解政治组织的行为,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描绘出社会学制度主义学派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它所关注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基本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社会学问题。考察社会学基本问题,既有助于把握社会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也能够为社会学一般理论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从而推动社会学的理论创新,使社会学摆脱目前的理论上的危机状态。一、社会学危机与社会学基本问题184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A.孔德创立了社会学。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包含200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然而,在这种繁荣的表象之下,社会学却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早在1970年,美国批判社会学家古尔德纳(A.W.Gould-ner)即已指出,西方社会学正面临着前…  相似文献   

10.
将社会学基本框架、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应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生机,针对社会学视野的特点及前人研究的成果及其不足,认为应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学视野进行再拓展,在当前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定位为“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并倡导全面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体系并对此进行了试分析,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Some problems in rec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such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epistemological and cultural relativism, are traced to foundationalisl and dualist epistemologies. These problems are avoided by a materialist epistemology which is holist, rejecting the idea of foundations for knowledge, and monist in asserting but one kind of object of knowledge—the physical. Recent interpretivist and marxist views are unable to specify grounds for rational theory‐comparison, e.g. with positivism. The proposed epistemology, materialist pragmatism, includes a methodology, based on “touchstone theory”, enabling rational debate and avoiding a vicious relativism. Once we reject the material/non‐material and related dualisms (especially natural science/social science) it can be argued that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ethnography, are epistemologically more basic than quantitative methods.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理解与把握是否真实准确,直接涉及到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及其理论的准确理解与把握。现有哲学教科书关于辩证法基本范畴的论说方式就明显违背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精神,也就是脱离现实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来论说辩证法范畴。因此,有必要立足于现实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历程,会发现社会学中国化出现过两次浪潮;而在世纪之交,又迎来第三次浪潮。社会学中国化的三次浪潮都有其发生的背景、目标、内涵和表述语言,在层次上是递进的。要真正完成社会学中国化的任务,还须加强理论研究的力量。推进“宏观理论”和“后设理论”的建设,才能推进社会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唯物史观,必须坚持辩证法;必须允许其它科学的史学思想存在,使二者互相借鉴、竞相发展;必须批判地继承发展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史学思想精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唯物史观,必须认真分析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辩证法,反对教条主义与形而上学;必须允许其它科学的史学思想存在,使二者互相借鉴、竞相发展;必须批判地继承发展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史学思想精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一般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学之所以产生,西方社会学功不可没。本文指出西方社会学只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助推剂,建立中国研究模式才是社会学本土化的核心所在,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机制必须选择兼容并取的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7.
胡宜平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38-141,149
EFL教师专业化是英语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专业化的基础理论必须在职前的学习中得到整合,它包含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在反思性教学、课堂观摩教学、微观教学和教育实习中对整合理论的综合应用,使得相关性理论与系统性理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外语教学法教学中得到整合,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加速专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不仅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本文着重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历史经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群众观点等基本原理,论述了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发展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Numbers and Narratives: Further refl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realist framework,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s advocated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e case for a 'numbers and narratives' approach is supported by an analysis of several fundamental problems. Realist forms of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require specification of properties at the three distinct levels of social structure, individual disposition, and action within social practice. It is argued that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se properties is most satisfactorily achieved within a materialist theory of measurement. Many of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with quantitative work are shown to have their origin in an inadequate theory of measurement and to be sustained by an unsound concept of 'statistical explan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ost satisfactory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however, lies not in the celebration of qualitative work, situated in a relationship of opposition, bu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structure-disposition-practice explanatory scheme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