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论'简要地谈了马的一些文化现象.正文从不同角度谈了山西方言中马的分类称谓、生殖繁衍、饲养管理、利用价值、交易民俗和一些带`马'字的地名、人名、动植物名、器物名等文化现象.文中自然渗透了山西各市县300多条与马有关的方言词语.  相似文献   

2.
马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家畜,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马文化都极为繁荣.与日常生活和军政事务有关的风俗礼仪之中有马的因素;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也对马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由此催生了关于马文化的作品研究和民俗研究,以及“马”词群的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目前,国内关于马文化的作品研究和民俗研究比较深入,但是对于“马“词群的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力度尚有缺欠.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作品中,孔子论马称德,宣扬其"仁";庄子以马为喻,崇尚其"真";韩非马喻治国,诸子的论马无不为其推行思想服务,在马身上附着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人格理想,马成为人们文化精神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两点论述内容,探究关于马题材的古代艺术,其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绘画和雕塑。第一部分探究马成为文化、精神、武力的象征载体;第二部分探究艺术家以马抒发个人胸臆。  相似文献   

5.
"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马"及含"马"的词语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隐喻认知,"马"实现了从动物本义向其他词义的扩展和转移,而这些隐喻认知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也证明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6.
蒙古牧人常常赋予马以神性,把马视为神灵和保护神,因此,对马的图腾崇拜不仅仅表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而且也反映在蒙古族的祭祀习俗中。马崇拜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崇拜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丰富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7.
马在周代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之一。它作为具有某种价值的事物被大量反映到《诗经》中,并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诗经》的篇章中,人们常以马写人,借马抒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起到了比兴、烘托的作用,无论从诗歌理论还是从大量的作品分析来看,马的丰富的文学价值,为后来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甲马是中国民间祈福禳灾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各样雕版印刷品的总称。昭通甲马是中原文化习俗流入后与昭通习俗渗透与交融的结果,它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后受到形成于康熙年间的湘西傩戏的影响,在昭通地方"端公戏"之中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和较集中的体现。论文拟探讨昭通甲马与中原甲马间的联系,昭通甲马的特点,并推测昭通甲马能扎根的原因,从而寻找昭通甲马流变情况及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9.
对马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是人类豢养的六畜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马与人们的关系,最初只是日常生活上的关系,马供给人们马乳、马肉,供人们出行时乘骑。随着中国古代礼制和中国古代战争的发展,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愈来愈显突出,在人们的乘驾之礼、丧葬之礼及民族的冲突和诸侯的战争中都少不了马。马由人们生活中的一般地位,上升到礼仪和军政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殊的马文化。  相似文献   

10.
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语言里与牛有关的词汇和习语特别丰富;马文化是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里与马有关的词汇和习语特别丰富。汉语的牛文化刚好与英语的马文化形成对应。  相似文献   

11.
在蒙汉两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蔚为大观的马文化和狗文化。由于相近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的融合,马、狗文化在两个民族中有相似之处,但是也依然保存着各自的民族特色。从谚语这一视角进行观察对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马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2014进入中国农历马年,关于马的话题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章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从与马有关的历史渊源、各种英文表达、英语词汇、习语谚语及歇后语、现代汽车车标中的马文化、中西方马文化差异及其原因等七个方面详细分析了horse(马)的前世今生,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汉蒙谚语中都有取材于"马"的谚语,它们数量丰富、涉及范围广泛,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汉蒙涉"马"谚语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是汉蒙两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的体现,也是两种文明——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独特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据秦始皇陵西侧陪葬坑出土的铜车马可断定不同考古报告提到的铜喇叭形器为同一类器。据楚简遣策文字可称之为“马旄”,绝非传世文献中的“纛”或“羽葆幢”。结合先秦与秦汉马旄的形制,南越王墓的出土实物说明马旄也存在汉承秦制的现象。基于辽海地区先后两次的考古发现,可以认为马旄曾先后向中原和朝鲜半岛两个路向传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认知范畴化理论,采取词典语料,历时探索汉语"马"的范畴化特征,共时比较汉英"马"的范畴化共性与个性,并试图加以解释。研究发现:先秦时期汉语"马"的范畴化单一,古汉语时期"马"的范畴化可细分为51个次类,现代汉语时期"马"的范畴化被简化为28个次类,整体呈现出"两头窄,中间宽"的花瓶状范畴化发展结构;现代汉英"马"的范畴化共性主要体现在都以"颜色、品质、用途、性别"作为范畴化区分参数,个性主要体现在汉英"马"的次范畴化参数和精细度不同;汉英"马"范畴化共性来自汉英民族对马文化的共同认知,个性源自汉英民族认知中对"马"概念域内不同要素的突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文人“士不遇”文化模式里,马与人的恩怨,也带有士与恩主之间的主客对等性。由此派生出对于马识明主、辨忠奸能力的放大。马的神化导致画马、玉马等都可变真马。由于正统观念和宝马英雄模式的深层作用,良驹神骏也并不是逢主即忠,其效忠的是真主、真英雄。人与动物意识之间的互渗,当是马意象活跃的一个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从春秋战国历史可以看出,马对赵氏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赵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赵氏发迹、壮大到衰亡的整个历史,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马是赵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文化理应视为邯郸赵文化研究的一项新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春秋战国历史可以看出,马对赵氏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赵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赵氏发迹、壮大到衰亡的整个历史,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从五个方面分析了马是赵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文化理应视为邯郸赵文化研究的一项新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广西北部湾沿海乃至广东的一些地区,广泛分布着数以万计的"马留人",据信他们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留驻屯垦军人的后裔。东汉之后,在马援南征途经的湖南、两广、海南一带,开始有人兴建庙宇崇祀马援,并衍发出丰富多彩的伏波文化。"马留人"是伏波文化鲜活的载体。两千多年以来伏波文化是维系、凝聚边疆地区居民文化与心理的纽带,于今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马岩村社会保障存在着村民社会保障意识比较缺乏、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和保障不全面、社会保障各部门的责权不明确和村民对社保的普遍评价不高、参保形式单一、资金的筹集、管理、落实不是很到位等问题,根本原因是马岩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另外,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也导致村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社保意识淡薄等,这需要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大方面努力,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