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同行们都知道,教材编者能够回避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回避不了,因为学生要问。从这个意义上看,真可谓“编书容易教书难”。笔者最近教《季氏将伐(而页)臾》(试验必修本高语一册),就遇到三个难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现将本人对它们的“试解”依次列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语言艺术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过程中放射出熠熠光辉的。《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正是通过师生对话,表现出孔子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展示出来的卓越的论辩才能。其中许多语言如“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至今仍为人们所习用。  相似文献   

5.
秦蔚 《现代语文》2006,(12):104-104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选自《论语.季氏》。向来,人们对于《论语》的阐释总是重视书中所表达的儒学思想,即把《论语》作为经书来加以研究。其实,《论语》这部书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有很高的价值。仔细研读《季氏将伐颛臾》,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对话情景却宛在眼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据此,《论语》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就季氏将吞并颛臾一事而展开的辩论。文章开头所述是,季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做好攻打吞并颛臾的准备。于是孔子的两个学生,也就是季氏的两个家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见”,…  相似文献   

6.
[思路]《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读本》第一册。读本中的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然后进行讨论。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8.
刘方 《现代语文》2007,(1):33-33
《季氏将伐颛臾》(高中语文第一册)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季路之间的一场唇齿之战,其实质是正义和非正义、仁政和暴政之间的一次激烈较量。整场论战虽然写得简短质朴,但却充分展现了孔子这位思想巨人的伟大人格和非凡学识。  相似文献   

9.
聂茜 《现代语文》2014,(4):50-52
《季氏将伐颛臾》是篇经典课文,在“经典式教法--传道、授业、解惑”的浸淫中,教师往往采用注经式的串讲、诵读式的自悟、索隐式的求证等方法,费时多而效率低。怎样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热情;怎样引领学生穿越文本、参透经典,在微言中领悟真情,涵咏大义;怎样循序渐进、攻克难点,吸取孔子的智慧,体悟圣人的心志……笔者试以如下课例予以验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11.
叶晓凡 《考试周刊》2011,(32):49-50
一、案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一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中"经世济民"版块中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弟子冉有的言论。文章有三次对话,体现出孔子的治国主张。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课本将该句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译句有两个问题。首先,将“无乃……与”对译成“不是……吗”这种强烈的反问语气,不符合师生开始交谈时的实际情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以“恐怕……吧”译“无乃……与”,全句译为“恐怕要责备你吧”,明明有所肯定,偏偏以揣测语气出之,委婉曲致,甚是贴切。  相似文献   

13.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的思想对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他的思想最主要就体现在《论语》这一部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中。而《季氏将伐颛臾》又是《论语》中能够比较清晰地解释孔子的思想政治观点、表现其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凸现其伟大人格、展示其雄辩口才的重要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思辨能力是指学生对于辩护性解释或说服性论述的分析、理解、判断、鉴别、评估能力,“2017年版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具体要求。本文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探析如何在议论文教学中通过设置批判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助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其所反映的是孔子“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本文被选入《语文读本》,要求学生在学了《子路、曾皙、冉有、公两华侍坐》之后进行阅读,以便学生能对《论语》有更多的了解,并要求学生能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形成一定的语感。但由于此类文章离学生时代较远,理解起来比较费力,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运用心理分析法,却收效明显。我这样说的理由何在呢?  相似文献   

16.
石高峰 《文教资料》2013,(4):45-46,48
作者以《季氏将伐颛臾》教学为例,从教材简介、对象、策略、目标预设、教学环节等方面探索语文教学的深度感、历史感、现代感、对象感。  相似文献   

17.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被后人视为孔子的治国理想,承载了孔子的礼乐、仁政思想和精神追求.然教读夫子的这篇教诲次数多了,却生生地憋出些许疑问,今呈奉于此,供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18.
朱惠影 《语文天地》2013,(10):33-34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何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自己与黄厚江老师的《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身问题。一、教学实录第一组:如何切人文本?A(A是笔者的教学实录,B是黄厚江老师的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9.
朱惠影 《语文天地》2013,(19):33-34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何为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自己与黄厚江老师的《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身问题。一、教学实录第一组:如何切入文本?A(A是笔者的教学实录,B是黄厚江老师的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认不认识孔子?生:现实中不认识,但学过他的文章,所以在书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一针见血地道破季氏的野心:“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僭越”是天下大乱的根源。通过分析探讨,学生对孔子“礼治”的治国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