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人民出版社收集有关悼念邓拓同志的文章,编成《忆邓拓》一书,准备出版。丁一岚同志要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是“三家村”的唯一幸存者,又曾经和邓拓同志一同工作过十多年,对这个委托当然无可推辞。但是经历过这十多年人所共知的沉冤浩劫之后,我在感情上发生了一种并不自知的变化;特别是每一提到同受灾祸的邓拓、吴晗两位同志,便情不自禁地伤心落泪,不可抑制。因此在受命作序之后,踌躇再三,只好撇开对邓拓同志本人的沉恸哀思,将自己的思路引向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2.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  相似文献   

3.
"健笔终存天地间":论邓拓与书生办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年和1958年,毛泽东两次对邓拓和<人民日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斥邓拓为"书生办报".因为在毛泽东看来,"书生办报"和他在此时期所认可的"政治家办报"出现了相悖.本文清理了"书生办报的内涵"、"邓拓书生办报的发展"和"对邓拓书生办报的沉思",指出邓拓的书生办报的内核是强烈的责任感、求真精神、为民立言意识和理想情怀,并肯定了邓拓书生办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邓拓100周年诞辰。回忆和学习邓拓的模范作风,对于我们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增强走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编辑工作无小事"邓拓抗战时期开始参与党的新  相似文献   

5.
书讯     
《人民新闻家邓拓》出版《人民新闻家邓拓》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该书由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辑;收有论述邓拓的新闻工作业绩以及散文、诗词等文章50余篇,从各方面展现了邓拓革命的一生,其中包括他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特别是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  相似文献   

6.
今年八月二十日,在邓拓同志追悼会上,原晋察冀日报的战友们写了不少挽联,其中有两幅引人注目: “一腔忠贞文章满纸书生奋挥如椽笔十载血火风雨同舟战友长怀英烈魂”“八载抗战,反扫荡中坚持报纸出版。记得当年篝火红,风雨同舟肝胆共,文旗随战鼓,抗敌气若虹。实践证明,是新闻战线的坚强战士。“廿年飞笔,在征途上始终宣传马列。不忘燕山话正浓,深切时弊拓新风,常助百家鸣,对贼铁骨铮。盖棺论定,是忠于人民的共产党人。”这些挽词表达了在那战火纷飞、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与邓拓同志共同战斗的所有战友的共同心声。邓拓同志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在邓拓同志领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邓拓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和组织工作,在新闻的第一线,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以及对新闻有了很深的独到认识。作为一名优秀的报人,邓拓有许多光辉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本文予以具体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接触邓拓同志生前总喜欢开玩笑地对我们说:“我给《北京晚报》写《燕山夜话》,是被你们逼着上马的。你们真有一股磨劲儿。”确实,我们当时那股磨劲儿,也真够邓拓同志受的。按我们自己的行话来说,对有的作者,就是要抓住不放。邓拓同志就是被我们抓住不放的一个。当他还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在我们组稿作者的名单上,邓拓同志的名字就列在前面。很多作者都被编辑部的同志一个个“攻”下来了,唯独邓拓同志,因为他太忙,却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诞辰80周年。我们把历时14年,刚刚写就出版的《邓拓传》奉献给读者,作为对他的纪念。战争年代,邓拓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用八头骡子载着全部印刷设备在敌后迂回辗转,坚持办报,创造了新闻史上的奇迹。建国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复杂情况,他始终光明磊落,坚持真理,勇敢而清醒地  相似文献   

11.
邓拓同志是我的福州同乡,又是高中同学,而且曾经一度同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我和邓拓同志开始经常联系,是在一九五九年《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改版以后。由于我参加编辑《东风》副刊,曾向邓拓同志组稿,并请求他给予协助。在这中间,邓拓同志为《东风》写了不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眼于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总编辑时期的新闻实践,归纳、提炼邓拓早期的办报经验,阐述这些经验对当今新闻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拓是人民的新闻家,是我们值得纪念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新闻生涯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他的才华和能力已经开显露,作为一个年轻的史学家他已经写过多篇历史文章.1937年11月7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创刊,在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后,邓拓就参加到报纸的编辑工作中来了,初来时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主任,以后又担任社长、总编辑等职.1948年6月15日, 《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8月《人民日报》开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版,邓拓受命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一直到1958年"反右"斗争时期被迫离开报社.离开《人民日报》后,他到北京市委的理论机关报《前线》担任主编,继续从事新闻活动.二十多年的新闻人生,邓拓为我们留下诸多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迄今为止,《燕山夜话》共有四个版本,即北京出版社1963年8月初版合集本,北京出版社1979年4月新版合集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燕山夜话》并附《三家村札记》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11月《燕山夜话》注释本。其中,初版合集本共分五集,每集收录杂文30篇,共150篇。1979年4月版的《燕山夜话》是"文革"后出版的第一个合集本,文前有邓拓1958年的留影,邓拓1963年3月为初版合集本写的自序手迹,邓拓夫人丁一岚的《不单  相似文献   

15.
2006年5月17日,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杂文家和杰出的诗人邓拓逝世四十周年,这里特发表李建伟先生《邓拓在河南大学》一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六一年三月,邓拓同志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开始在晚报发表。从这以后,我们和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了。晚报同志总希望邓拓同志能多为晚报出点点子,但是他很谦虚,不肯多说。有时说上一点,又接着声明:“我没有办过晚报,我这是姑妄言之,你就姑妄听之吧!”其实,他哪里是“姑妄言之”呢?他对如何办好晚报的许多设想和意见,当年就给过我们很多启发,有些直到今天也还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这里根据当年自己的札记和记忆整理出一些,供晚报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同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在河北阜平创办,为军区部队报纸.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作为报社主要领导人的邓拓,通过这张报纸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晋察冀边区的建立、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使<晋察冀日报>成为了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正如聂荣臻所说:"大批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晋察冀日报>社的邓拓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邓拓诞辰80周年。我们把历时14年,刚刚写就出版的《邓拓传》奉献给读者,作为对他的纪念。战争年代,邓拓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用八头骡子载着全部印刷设备在敌后迂回辗转,坚持办报,创造了新闻史上的奇迹。建国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复杂情况,他始终光明磊落,坚持真理,勇敢而清醒地抵制、反对“左”的思想和倾向。“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他便被残酷迫害致死。他的一生是英勇的、短暂的、悲壮的。他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多方面的成  相似文献   

19.
“丁零零……”电话声响,我赶忙拿起听筒.“是祥科同志吗,你寄来的《新闻爱好者》每期都收到了.尤其是《邓拓与丁一岚的诗情》一文,我们几个都看了,很有兴致啊!你知道吗,邓拓和丁一岚的故事,胡老,胡开明知道得不少,胡老还是他们的‘红娘’呢?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来一趟.”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摘     
凭文史功底成才的邓拓 邓拓,原名邓子健,福建闽侯人,1912年出生于一个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邓仪中是清末举人。邓举人教子极严。邓拓幼年,父亲教他背诵一些启蒙性的短诗,稍长一些,就教他系统地背诵历代著名诗人的诗词,以及《诗经》和《楚辞》。古文则从《论语》、《孟子》等一类典籍开始,到《左传》、《史记》、《通鉴》和唐宋八大家。读古文,先要求学会断句,精彩之处都要求背下来。邓拓后来对中国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这样熟悉,以至终生不忘,根底是少年时代打下的。他家藏书很多,上中学时已遍读这些藏书,他特别喜爱鲁迅、郭沫若的作品。中学毕业时,他已能对不同的诗歌流派、风格作一定的比较、参证;对历代诗文的名篇名句都能信口拈举,朗朗背诵,如数家珍。这为他后来成为名记者和报坛快笔打下了厚实根基。 因首创“通讯”文体成名的黄远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