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宁 《科教文汇》2014,(24):219-2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曹揆昕  邓寿安 《预测》1992,11(6):27-2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它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入手,并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从而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象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外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以浙江绍兴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芳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0):125-126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以绍兴市外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绍兴地区转移为例,分析跨地区转移的基本现状及社会经济因素,从经济学分析外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绍兴转移的存在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杨 《科教文汇》2008,(27):196-19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比较严重和突出的问题,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提高我国农民收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严中  贾芳 《内江科技》2009,30(5):4-4
近年来,资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大批的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本身素质、社会保障、经济制约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为了促进资阳市经济的增长,必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本文对资阳市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积极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南阳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农业大市,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呈现较大规模,为了更好的体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的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贡献测算模型,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南阳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农村在全国占有面积非常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这些剩余劳动力根本无法得到转移,农村劳动力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这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恩施自治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恩施州实际情况和数据资料,分析了恩施州人口与劳动力现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结构转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其转移的规律,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制订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是很有帮助的。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又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相当严重的。198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农业人口增加了三亿八千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了争相讨论的话题,大量农村人口异地转移进入大中城市务工,这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三农问题造成的种种弊端愈见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无疑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彭信芳 《软科学》1998,(4):30-31,3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到本世纪末能不能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上一个新台阶,农村小康能不能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影响着我国农业和社会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原因及转移...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据…  相似文献   

16.
运用劳动-耕地比例法估算了从1978年到2008年的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且预测了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趋势,文章指出,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出路,而加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应建立合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金崇芳 《资源科学》2012,34(7):1369-1374
从资源经济学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人力资本, 是影响劳动力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 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采取耕地劳动比例法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 并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现状进行了简单地实证研究。分析显示,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陕西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且总体数量呈增长趋势;②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较低;③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明显不尽合理。因此, 改变陕西乃至全国经济过去多年形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局面, 全面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 既是体现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 同时更是实现陕西及全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大策。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入手, 积极通过公共政策有效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劳动技能, 充分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是未来一段时期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其不仅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应尽快采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措施来尽量消除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如何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领域中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农业经济的重点课题。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有数千万的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外流到城市,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这种农村劳动力大量的、盲目性的外流,超出  相似文献   

20.
刘晓丽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9X):109-109,125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是未来一段时期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其不仅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应尽快采用控制人口增长、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措施来尽量消除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