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践环节、方式、评价等存在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现象,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回归生活、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以社区化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汇》2006,(6):10-11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成为今后学校德育的主题和灵魂。荣辱观教育只有回归学生生活,才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叩开学生的心扉,将“荣辱观”的种子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里。从而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3.
生活世界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活世界”的视域反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乃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仅从“生活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就如何结合这一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实践性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与互动.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沟通、对话为前提,通过一次或多次商谈达致共识,具有人本性、对话性和特殊性等特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主客二分的教育思维、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情景、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等阻抗.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交往理论的指导地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平等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及应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传入中国,为中国解决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和困境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也因此成为教育研究中最强势的话语。然而,当人们真正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潮和呼声时,是否需要反问自己:我们真正把握了生活世界了吗?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要回归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意义的生活世界?当生活世界从背景世界中被拉回到理性的地平线上重归生活时,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新区?  相似文献   

7.
教育双方的有效沟通,是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观念,为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较之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沟通情境上具有三方面的变革,即从“被动客体”到“参与主体”、从“现实环境”到“网络环境”,以及从“以理服人”到“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于光 《教育评论》2014,(1):87-89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人的生活世界,从而造成教育实效性低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文章从关注社会生活与关心个人生活、关心国家发展与观照个人发展、注重政治素养培养与重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注现代文化与尊重传统思想四个方面,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回应“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观为指导,坚持以信仰的追索、尊严的重建为核心,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化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即由低级规范、范畴、观念向高级规范的逐层演化转变为对教育最高目的和价值的追问。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塑造一个独特魅力的人”这一最高目的和价值:即有效地引入“行为体验式课型”,实现实践双方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中的直接感知;注重教学工作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积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考核标准;在课内课外,着重培养每一个参与者的“实践情怀”和“百姓情怀”等。  相似文献   

10.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学模式可以把抽象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的选择性策略,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生活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学生课余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对学生课余生活这片“园地”,必须要占领开发,要以各种有益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杨思存 《中学文科》2005,(10):16-17
当我们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怎样“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林爱平 《职业技术》2012,(3):114-115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之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正视问题,提升认识,回归生活,使政治课堂最大化地追求它的生活效用,使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一个说教不灵、效力疲软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这一困境,就要切实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同时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力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5.
孙培玲 《考试周刊》2012,(88):52-52
回归生活语文,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语文与生活相结合为基本途径.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与体验.目的在于彰显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创新能力。本文从实现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从“文本世界”向“内心世界”的回归两个方面阐述了生活语文化的策略.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16.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只有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认同和接受。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条件”等话语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何以可能”提供新的视域,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如何可为”提供了实践路向:教育者须建构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实现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要求”,提高话语“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提倡。目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存在教学效益不高的问题,这主要还是因为学生的“学”和“行”之间发生脱节。本文在研究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反思,针对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和人不断生成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它分别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存在基点和最高目标,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入学基础,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取向。回归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意义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回归生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和误区,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建构回归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生活世界”的视域反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乃是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