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程明社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3):25-27,41
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以《三国志》为背景,《三国志平话》为出发点,《三国志演义》为归结点。《三国志》尚无貂蝉其人,故事粗具梗概;《三国志平话》中已有貂蝉、有了美人计;《三国志演义》中貂蝉形象更加饱满、美人计更加缜密。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人们的价值选择:美人计日益缜密说明从晋代到宋代再到明代,人们崇礼与尚智兼重但更为尚智;貂蝉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证明女性价值逐步得到凸显;借助貂蝉,人们还阐释了对关羽这样英雄的理解,即英雄当不好女色。  相似文献   

4.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5.
《封神演义》中文王武王形象与史书、《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中的迥然不同,显然这是作者创造性地改写的结果.文王武王恪守君臣纲又跳出君臣纲的束缚与限制,并成为仁义的化身,道德的符号,圣王理想的典范.这种改写实际上就是对革命的合法性与合"道"性地位的儒家伦理建构,宣扬了圣王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三顾茅庐一事进行铺叙、渲染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粗糙不成熟。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思维,使该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趣味的求贤桥段,成功刻画出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因此赋予了三顾茅庐高雅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阐明有关《前汉书平话续集》、《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的研究史开始,继而指出其中所存在而没有被留意的版本学之问题,最后提出我对《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两种书出版情况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孙坚是东吴集团的奠基者,在史书和民间传说中都有不少关于他的记载和传说,但在这些记载和传说中出现的却是两幅截然不同的面孔。史家笔下的孙坚以勇猛善战著称,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是一位数得上的英雄。但在元杂剧、《三国志平话》以及其它民间创作中,孙坚不仅武艺低劣,而且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是一个十足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坚形象进行了重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还原,作者不仅写了孙坚的一些英雄业绩,同时还送他一个"江东猛虎"的称号,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他一代英豪的面目;其二,从"拥刘"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删去了孙坚斩华雄、败吕布等功劳,淡化了其历史作用。与元杂剧和《三国志平话》相比,《三国演义》对孙坚形象的处理更有分寸,也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刘备故事具有了相当完整的情节,主要表现为《三国志平话》一书的出现。在《三国志平话》之前的有关三国及刘备故事都是零散、片段式地见于典籍,《三国志平话》最大的意义是以编年的方式连缀了较为完整的三国及刘备故事。刘备在《三国志平话》中被塑造成一位平民化的草莽英雄和理想化的仁德之君。  相似文献   

10.
《单刀会》是关汉卿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塑造了关羽这个姿容轩昂、智勇双全、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当然这一形象也是在正史《三国志》与《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1.
李玉《千忠录》演述建文帝逊国事,是清初著名的历史剧。《千忠录》的历史书写具有特色,它在采录史传的同时,也进行了增饰和虚构,所以它的历史叙事呈现出“虚实相生”的特点。在建构历史人物时,《千忠录》并未完全化用史传形象,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创造出高于历史的艺术典型。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千忠录》浸润着“寓言性”,一是“厚人伦,美教化”的旨归,二是个人命运与遗民情结的抒发。  相似文献   

12.
考察元、明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等的创作历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特征,即:起初是说书人的“平话”;而后是“书会才人”予以加工、改写、再创造,成为“传”;最后由文化素养较高的作家改定,成为传世本.对罗贯中创作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进行考察,其结果表明,元、明长篇名著创作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平话等早期的白话小说均是说话人的底本。文章以《五代史平话》的成书为对象进行分析,认为该书并不是说话人的底本,从而对以前的通行观点提出了一个反证。《五代史平话》不是说话人的底本的理由是该书具有明显的编写痕迹,该书的很大一部分是抄袭史书而成。而这些内客中人物事件的头绪均十分繁杂,并不适合说话表演。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溶合了封建统治阶级阴谋家野心家的种种特征,特别是奸诈、残暴、损人利己的特征。在塑造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形象时,罗贯中主要依据了有关历史传说材料(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资治通鉴》、《世说新语》诸书的记载),宋元以来的民间创作(如《三国志平话》和元代的三国戏),再加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红娘形象,历来为人民称道,但这是基于《西厢记》而言。有人以为,《莺莺传》里的红娘地位无足轻重。那么,在《莺莺传》中,红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平话>中有以下描写:汉帝外孙刘渊把晋怀帝抓获,处死在刘禅庙前,并以此祭祖.不久,晋国灭亡,刘渊即汉帝之位,全书至此告终.这与<三国志演义>的结局有所不同. 刘渊是五胡十六国之汉的建国者,在北齐·魏收的<魏书·匈奴刘聪传>中有所记载(刘聪为刘渊的儿子).唐·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传.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是根据<晋书>编写的.<晋书>有两、三种建安坊刻的宋元刊本存世.但是,<三国志平话>的"编者"不仅仅是依据<晋书>,还依据以<晋书>等改编的<资治通鉴>乃至<通鉴记事本末>编写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部分. <三国志平话>的"编者"还从<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中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起初,关羽和刘渊的形象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被注入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及爱读<春秋左氏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出,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  相似文献   

17.
《新编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语料价值颇高,在近代汉语时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真性疑问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的祖本平话《唐三藏西游记》的面貌如何,一直是学术界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者把已发现的两种材料的平话《西游记》佚文当作元本,也有的认为是明本.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材料的研究,新发现两段平话《西游记》佚文,认为不能笼统地把大典本和谚解本一律视为明初的版本,也不能将《朴通事谚解》正文所据的平话《西游记》和注解所引平活《西游记》一律视为元本,它们彼此至少是内容完全不相同的版本.《朴通事》所据为元本.注解所据则为明本,吴承恩《西游记》的祖本应为明本平活《西游记》.  相似文献   

19.
《大人先生传》和《咏怀诗》是阮籍的精神归宿所在。无论是在《大人先生传》还是在《咏怀诗》中,阮籍都对君子形象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君子之流附庸风雅、墙头草般的虚伪一一毕现。基于此,阮籍的自身的士大夫形象发生了根本转变,并由肉体自由转为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20.
三国故事和关于三国故事的表演由来已久,至宋元时期已传播广泛。讲史之“说三分”与杂剧之三国戏为三国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二种艺术形态,二者同生共长,关系密切。元杂剧之三国戏所演故事基本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多截取平话中的一段故事改编而成,平话的全知叙事方式、人物性格形象、超越史传的艺术思维、以及尊崇刘备集团的叙事倾向等,都对三国戏的演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