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历来为人们称道。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层出不穷且各有特色,但几乎所有的设计、实录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故都的秋天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是教参答案.是印在老教师案头的一个经典归纳,是年轻教师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个结论。我们一般都沿用这种说法。可当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忽然觉得对故都景物特点的把握总有种疑异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上次我们赏析了《诗经》里的作品《芣苢》,今天再跟大家一同赏析一篇《诗经》里的作品,那就是“王风”里的《君子于役》。诗分两章,每章八句,请阅读——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 曷其有佸? 鸡棲于埘。鸡棲于桀, 日之夕矣,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羊牛下栝。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苟无饥渴。这是一首妇女思夫的民歌。她的丈夫在外服役  相似文献   

3.
小小说《奇迹》短小精悍,平中见奇,意蕴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主旨精邃,启人心扉。6岁的姐姐朱莉亚非常喜爱襁褓中的弟弟迈克,迈克得了重病急需开刀,而家里穷得实在是付不出这笔费用。当她偷听到母亲的“现在只能靠奇迹来救迈克了”这句话后,便拿出自己存钱罐中惟一的一块  相似文献   

4.
刘桢 《河南教育》2021,(7):94-95
《红烛》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之歌,该单元主题是吟唱青春,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感受激扬的青春.闻一多是一位把生命当作诗、用生命来写诗的诗人,他以血和生命为代价,谱写了一曲雄奇而绚丽的人生诗篇.本诗第一句就引用了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小品,巧谩譬喻,深入浅出,风趣活泼,且富有哲理,往往具有激励读奋发向上的力量。《古井》这篇不足四百字的小品,以井喻人,表达了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言约意丰,隽永警辟,读采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6.
在那次著名的龟兔赛跑较量中,乌龟夺取了胜利。但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  相似文献   

7.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二十岁那年,和舅父的女儿唐婉结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相敬如宾。唐婉出身书香门第,工诗词,夫妻常相互唱和,彼此切磋诗艺。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自己的侄女,硬逼着儿子与唐婉离异,拆散了这对鸳鸯。公元1155年春,年届三十的陆游游沈园,巧遇唐婉,当时陆游已续娶,唐也已改嫁一仕宦人家。此亦携侣同游。两人邂逅,立刻勾起彼此的情怀。唐婉派  相似文献   

8.
当一个人屡遭生活打击时,如果有人能帮他一把,我想事情的结果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屡遭生活打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经受不起再大的打  相似文献   

9.
赵洪涛 《语文知识》2004,(12):28-28
大家熟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北宋诗人黄庭坚把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隐括成了《瑞鹤仙》词。全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告别家乡湘潭县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东山小学环境优美。背依东台山,苍翠巍峨;前临连水河,碧波荡漾。左右是平展展、绿油油的稻田。学校围墙内,更是树木青葱,池水  相似文献   

11.
依然有人不完全沉浸在电视里。书,还是有人看;文章,还是有人读。但现在的人选择性很强,读他必须读的书,看他喜欢看的文章。他的兴趣有赖于文字的拉动。你的文字清新隽永,语言如行云流水;你的文字妙语连珠,思维敏捷又明白如话,机智幽默哲理深沉。一开始就把读者抓住了,并且让他无法不往下看,这就是拉动。读《刘墉作品集》,篇篇妙品,刘墉就得力于他的语言。刘墉的语言将说话理论生动地注入了他的生活,让我  相似文献   

12.
去年第7期(总第295期)刊登了薛彩云老师所撰写的章《春风拂面润物无声——听特级教师娄湘生的口语交际课(我爱福州)有感》,篇末留下编的思考:为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娄老师在课始对学生说“福州市教委希望我留在福州”。课毕,被学生精彩表现打动的娄老师给学生开了一个“空头支票”:“我留在福州了,而且就留在福州师范二附小。”——是否有“造假之嫌”?是否为本课的“破绽”?对此.不少读来信发表了个人意见。现选登两篇“针尖对麦芒”的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乌台诗案"以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处境凄凉,生活困厄,但苏东坡在困境中没有消沉退缩,而是秉持自己"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涉足山水,为民造福,实现了自己人生和创作的双重飞跃。黄州,注定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地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读罢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一诗,顿时眼前出现江南春光春色,生机盎然的景象,使人有“触处生春”之感,令人愿复咏千遍。这首诗是诗人为惠崇和尚所画的《春江晓景》写的题画诗之一。惠崇是北宋初有名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图画见闻志》中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  相似文献   

16.
本刊举办的以讴歌人民教师、弘扬奉献精神为主题的“红烛奖”报告文学征文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评奖工作结束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北京日报》《中国教育报》和《新闻出版报》等发表了消息。《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日)转载了获奖作品《是一枚小小的砝码?》 (邵天殊作),《光明日报》 (1990年11月21日)和《文艺报》(1990年11月17日)转载了获奖作品《楷模》(李伶作),《中国文化报》于1990年11月份先后转载了《我们自家的老师》(石楠作)、《为赢得21世纪:开拍!》(涂怀珵作)、《小主人奏鸣曲》 (周桐淦作)和《是一枚小小的砝码?》四篇获奖作品,并加了《编后记》。《文艺报》还约请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张锲同志撰写了评论文章《红烛啊,流吧!——读“红烛奖”获奖作品<楷模>》。本刊特转载张锲同志的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靳以的代表作《前夕》中的黄俭之这一人物形象,是其本意所批判的旧人物的代表,不过.由于在创作中对人物具有较为深切的体察,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黄俭之以其悖论性存在,体现了《前夕》的艺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带‘赞’、‘颂’一类字眼的文题,多数情况下应写成散文,但有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比如《红烛颂》,既可以运用象征手法,托‘烛’言志,借‘烛’咏怀,写出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又可以挖掘红烛精神,阐述红烛品质,由表及里,由实到虚,写出掷地有声的议论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那么,议论文《红烛颂》的写作,如何运思才能写出深层意蕴来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小说《沉》中的三个意义空白点:“求乞者”人群的书写、主人公“自言自语”的描写,以及小说标题的设置进行分析与解读,达到对小说潜在主题进行再阐释的目的,挖掘出《沉》在失落哀伤的情感基调下隐藏的作者的更为复杂的内心体验,那是一种勇于“在忧郁中苦苦挣扎,在挣扎中自我解剖”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